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成功 整船文物6~8万件(组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综合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2月21日,吊船在起吊装有“南海一号”的沉箱。  新华社记者周文杰摄



12月21日,打捞“南海一号”的潜水人员下海作业。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文物估计6万至8万件;将入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昨日(21日)上午,广东阳江海域“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提前一天起吊出水,预计今天上午举行出水庆典活动。广东阳江有关方面否认昨天是“南海一号”正式出水日期,称只是调试性起吊。
“南海一号”沉箱出水1米
据打捞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透露说,昨日天气风平浪静,气象条件非常好,他们就进行了“试起吊”。
昨日零时,打捞人员开始切割连接“南海一号”上下沉箱的8块节点。上午,在节点被切割后,“南海一号”及托护的泥沙都被完全载入沉箱中。上午10时50分,亚洲最大的起重船“华天龙”,通过16个吊点吊起“南海一号”沉箱。此时,候在一旁的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潜到约8米的水下。
随后,“华天龙”将沉箱平移吊放于“重任1601”之上。该驳船上浮一部分后,将部分沉箱顶出水面。
“沉箱有1米左右露出海平面。”昨晚6时40分,王仁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阳江方面称为试吊
此前,打捞方一直宣布22日起吊出水,昨日为何提前起吊呢?阳江市委宣传部部长冯桂雄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提前起吊,不但因为天气合适,而且这个环节本来就在打捞程序之内。此说,得到了王仁义的证实。
“打捞方需要对吊船和‘南海一号’沉箱等多个环节进行调试,以确保万无一失。”冯桂雄说,“打捞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冯桂雄说,原本计划24日出水,但根据天气预报,24日将有一股寒流经过,就定在了22日。从22日提前一天,也是出于同样考虑。
昨日在试吊现场,只有央视等少数媒体到位,并进行现场直播。对此,冯桂雄解释说,没有让更多记者到场,是出于安全考虑。按计划,今天上午,国内外70多家媒体的记者将分乘“南海救助101”号和“海巡31”号两艘船,赶到“南海一号”出水现场,出席庆典活动。
预计今晚被拖靠岸
今日,“南海一号”沉箱预计将完全出水,并将由拖船拖往约20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预计今晚就可到达。
海陵岛十里银滩上,专门为“南海一号”修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院3号舱,即“水晶宫”,目前修建完毕。“水晶宫”是一个可以蓄水3万立方米的舱状建筑,四周密闭,且有透明的平面墙体。
“南海一号”经过保湿防腐处理后,两个月后开始灌入来自阳江海域海水,通过水体循环,以及淤泥的密封来保护“南海一号”。据专家透露,“南海一号”沉箱进入“水晶宫”后,将在5至10年后一点点揭开。
■价值猜想
“不排除南海一号打捞出指南针”
专家称,这可能将中国最早使用便携实用指南针的时间从明代推至宋代
在谈及“南海一号”的价值时,专家多次表示,不能以文物贩子眼光评价这条古船。“历史考古价值才是无价之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黄伟宗说。
指南针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只是做为辨认方向的下下策。
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说,考古界一直没有发现宋朝指南针的实物。王连茂推测,以“南海一号”船舱保存完备,不排除有指南针实物的可能,“那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发现“南海一号”内及其四周有人的尸骨的残留。专家认为,这与“南海一号”可能因超载而沉没相印证。
曾做过30多年渔民的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认为,“南海一号”满载货物,如果遇台风而倾沉,只能是左倾或右倾,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平稳地陷在海底。
“商船一般都趁季风结伴而行,要是因超载沉没,‘南海一号’的人完全有机会逃生。”中国外贸史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黄启臣推测说。
中国外贸史专家黄启臣指出,宋朝货船出海,必须有始发港口市舶司开具的公凭(出海许可证),并进行“抽解”,即收缴部分货物充作税款。但市舶官员贪腐横行,朝廷屡次查处仍无济于事。
黄启臣推测认为,官员的盘剥,使得货船尽可能超载,就增加了沉没的风险。
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告诉记者,“南海一号”经初步打捞,已出水了6000多枚宋代铜钱,甚至还有汉代的五铢钱。而按照当时法律,铜钱和银锭严禁出海。“不过,船主可以贿赂市舶司官员来逃避制裁。”王连茂说。为了防止金属流失,并加强对民间武器的控制,南宋还不允许普通商船携带兵器出海。
但黄启臣认为“铜禁”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宋朝的禁铜政策执行非常不力,即使中央政府派员监视也无济于事。到了宋高宗后期,政府恢复印制纸币。自此以后,大量缺少金银铜做储备金的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民冤沸腾,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三问打捞
“南海一号”仅建馆投入2.1亿
广东省一专家透露,财政部核算打捞费用还有9000万
“南海一号”的打捞引起巨大关注。昨日,参加阳江市委市政府记者招待会的国内外媒体,至少有80家左右。而此项工程的预算开支、古船的保护等细节问题,也随着打捞的进展,而逐次展现。
专家透露投入2.1亿
据广东省文化厅此前公布的数字,“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费用为7000多万元人民币,而含有“水晶宫”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造费用,则为1.5亿元。
7000多万的打捞费用,是为“南海一号”在七八月份出水而买单的。但拖到今天后,费用就随着上升。参与打捞的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曾告诉媒体,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为80多万元,再加上另外投入的人力物力,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
据昨日《羊城晚报》报道,打捞工程副总指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与同是副总指挥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砍价后,将1亿报价砍为7000万元。
建造博物馆的费用同样成为谜团。早在今年5月,广东省一位曾参与“南海一号”打捞课题组的专家向本报透露,财政部核定的打捞费用为9千万,其中6000万由广东省负责,而建造博物馆的费用则为2.1亿元,并非外界风传的1.5亿元。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就以上疑问向博物馆筹备组组长、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求证。
冯绍文回答说,整体打捞为世界首例,“因为天气和海洋环境的影响,困难重重”,所以工期延长至今。但“今年年底没有超出我们原本预计的打捞时间。”
至于经费,冯绍文承认目前尚未有明确数字,“要等打捞完回过头再说”。
专家担心古船散架
学术界对“南海一号”的打捞并非众口一词。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就曾对媒体表示,他担心“南海一号”在打捞和运输乃至保存过程中,因环境的变化而散架。
广东省水下考古所魏峻博士对此的解释是,沉箱中的“南海一号”在打捞中遭受的颠簸非常小,在海水和淤泥的保护下,不足以使古船散架。在抵达码头后,沉箱将通过铺设的数百米气囊进入“水晶宫”,以确保安全。
昨日,《广州日报》记者问到:沉井即将出水,但中山大学针对“水晶宫”水环境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结果还没出来,这对“南海一号”的保护有何影响?
对此,冯绍文解释说,“南海一号”进来后,“水晶宫”会封堵入口,用原始的海水进行补给,沉船有泥巴护着,所以“保护没问题”。
但泥巴保护着,是否就会使“南海一号”的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与沉船海底一样吗?冯绍文没有提及。
一个事实是,“南海一号”发现20年来,一直由阳江的海上边防力量予以保护,在附近设立禁行区域,故被“盗宝”的可能微乎其微。
被称“海上敦煌”引争议
因为对“南海一号”的定位不一,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李虎,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发生了一场笔墨官司。
黄伟宗考察“南海一号”后,题词“海上敦煌在阳江”,称其价值可以比肩陆上之敦煌。而景李虎表示不认同此说法,他认为“南海一号与敦煌无可比性,代表了异于北方发达陆地文明的海洋文明,是水下考古的新坐标。”
昨日,阳江市官员表示,尽管存在争议,但当地认同“海上敦煌”的定位。此前,““南海一号”文物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数万件国家一级文物”的说法,都被官方一一否认———该船所载的,大部分是比较普通的日用瓷,而非官瓷。
参与打捞的官方和学者都认为,从文化和考古的角度看,“南海一号”古船的价值,要大于所载文物,这也是有关方面支付高于“分割打捞”几十倍的开支,进行整体打捞的初衷。
在此次出水后,这艘沉睡800年,部分残损的古船,究竟能发掘出多少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至今并无明确的说法。
昨日,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表示,对“南海一号”的考古,“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也许会百年、也许会千年。用一个定量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大可能的”。
■打捞进程
●9时10分
“华天龙”号巨臂上扬,沉箱上升,直到沉箱露出水面,花费了近2个小时。
●10时
“华天龙”巨臂吊着“南海Ⅰ号”停在海面下8米的位置,准备初出水面。
●10时50分
“南海Ⅰ号”的沉箱探出海面。
●10时55分
工程人员对出水1米多沉箱顶部进行检查,准备把沉箱送到500米外的半潜驳船———重任1601号上。
●11时
“华天龙”号垂下巨臂,将“南海Ⅰ号”再次投回海下2米。“华天龙”吊着“南海Ⅰ号”向西南方向行进。
●13时
“华天龙”号驶到“重任1601号”旁。“重任1601号”潜入海水8米多深。“华天龙”号再次擎起巨臂,将沉箱吊出水面约1.5米。
●13时40分
“华天龙”号把沉箱投放到“重任1601号”预先备好的底托架上。(新京报 特派记者 孙旭阳)《广州日报》供稿
新闻背景:“南海Ⅰ号”打捞全过程解读
在经历了七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后,21日“南海Ⅰ号”成功打捞,浮出水面。在全无先例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南海Ⅰ号”的打捞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
所谓整体打捞,就是将“南海Ⅰ号”船体和船上满载的货物连带周围的淤泥一起,按照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井”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吊浮起运,从开放式、能见度低的海底,整体搬到专门为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然后进行细致考古发掘。这种打捞方式,在世界考古领域还没有先例,是水下考古的一大创新。
整体打捞最主要的两个步骤是下沉井和穿底梁。首先,要把巨型沉井下到“南海Ⅰ号”所处的海下30多米深的位置,需要精确定位和对海底环境的把握。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朱论发介绍,沉井分为上沉井和下沉井两部分,下沉井进入海底后在“南海Ⅰ号”船体以下固定,它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防止“南海Ⅰ号”船体周围的泥土流失;二是当上沉井罩住“南海Ⅰ号”后,在上沉井底部穿梁时,下沉井可起到基础固定的作用。
在上下沉井都到位后,开始在上沉井底部穿36根底梁,把“南海Ⅰ号”整个“包裹”起来,保持其“原生态”。底梁穿好后,工作人员还在梁与梁之间加防漏板和橡胶,以确保“南海Ⅰ号”周围的泥沙和水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此时,沉井变成完全封闭的“沉箱”,不仅整个罩住了“南海Ⅰ号”,还有它周围的水和泥沙,重3000多吨。
沉箱起吊前,由全潜船“重任1601”承载“南海一号”浮出水面。全潜船之前下潜至与沉箱大约平行的位置,由“具有4000吨起吊能力的“亚洲第一吊”之称的打捞船“华天龙”将沉箱平移至全潜船的甲板上,然后全潜船一边上浮,“华天龙”一边起吊,实现了“双保险”式整体打捞。(新华网记者郑天虹、赖少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