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家文化精奥(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博客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守道,守伦,守传统
 
近代以还,国人视儒家传统为刀俎箭垛,人皆杀之,实在是愚蠢至极。固然,儒教、孔教、道统等词汇含有对人权的蔑视与压制,含有对新事物的拒绝,含有对有害的东西敝帚自珍的情怀,然而,守住文化传统之底线,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不尽相同。儒家之道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慎终追远,把生命的价值建立在今人与古人的有机整体上,道含有“路径”之意。对于士大夫来说,守道就是守住儒士的自我完成的路径。中国士大夫历来有守道意识。所谓文以载道,并非文章非要表达政治立场,而是文章要符合圣人指出的路径。这条路径是仁义礼智的,是唯美唯善的,是爱人爱己的,是家法师传的,是乐天委分的,是不辞劳瘁的,是圣人制经的因此也是孤介绝俗(不怕曲高和寡)的……凡“道”之外者,不能称其为“儒”,凡偏离“道”者,不能称其为“贤”。
守道好不好呢?我以为好。因为入教化之道意味着免于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没有文化的场合,人离深渊并不遥远,一不小心便会坠入。中国人张扬儒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偏离正确的路径,坠入深渊,避免一生了无意义,无所事事,枉活一世。
儒家之道(孔孟之道)异于西方,对于个人而言,儒家之道没有西方人道主义那么多的选择性(自由度),这有利有弊,难以笼统地权衡评价。互补之,诚有利于双方。
儒家之“守伦”,指的就是保守人与人之间的伦序,以求社会和谐,百姓安居。孝是人伦之核心,说儒文化是孝文化并不为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孝发于幼龄时的启蒙教育,亦有天性因素。孝文化之精华不仅仅在于“孝”之内涵,更在于它的巨大影响力与持久力。孝的具体做法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孔子的学生向孔子建议把“三年孝”改为一年,本是极好的建议,却被孔子否定),但孝的意识以及由孝产生的形文化(向父母问安等)却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永远也抹不去。儒家的其他人伦理念皆由孝派生,其宗旨在于维系家庭、家族乃至民族,不使离析。如果对“三年孝”之类过分做法稍加改变,孝是可以施行于当今的,因为用经济学或社会学原理解释“孝”也解释得通:“孝”不过是通过付出获取回报而已——先敬人而后敬于人。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人际关系更甚,不梳理肯定是一团乱麻。
儒家传统的概念极不明确,几乎一人一说。从有益于现代人的角度看,儒家传统之根荄在于:
——明月照胆,春风吹怀;万年之业,命奈之何?作为学人,最高之自我实现不在现世显赫,而在留名青史(著百年之书,树千年之声);
——圣人制经,众贤继轨;昔在帝尧,光宅天下(“著书立说”只是极少数文化贵族之事,贤者可以继其轨,芸芸众生切莫为之);
——胸怀天下,心系荣辱;高世脱俗,不泥私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我启我思,以观利钝(身为儒士,敢于反皇权之不仁,勇于补旧说之未尽,王通、李贽、傅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戴震、袁梅、龚自珍是也);
——修炼身心,砥砺名节;愿作小草,独自枯荣。士大夫者,坚如金,峻如山,生死病老何减我志,功名利禄何动我心哉(“产出”与“境遇”往往是负相关的);
——求美求善,慎终若始;春华秋实,美寓于形(文学美术,美而又万变不离其宗者惟华夏而已矣,诗歌可以变为词赋,词赋可以变为散文,然而都未脱美构);
——摈古竞今,危侧趣诡;光景常新,与古无分(中国的文学艺术内容变而形式不变,形成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千年文统);
——道德文章,千古湖山;笔墨大器,峥嵘浩荡(中国数千年传统道德文章,其作者合计起来未必过千,然而其质量胜今人千百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中国人放弃了追求质量的传统);
——不学无行,不行无言;饥渴顿踣,安动我心(中国的官本位不好,但在文化领域,要想取得成就,除刻苦努力别无他途);
——忠谠守节,肝脑涂地;陨首丧元,心无二志(儒家之忠,以恶度之为顽固守旧,以善度之犹之惠风拂面,庶几使人更有人味)。
此儒家精奥五也。
作者:王文元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学术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