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误读鲁迅:抛弃真正价值 “战斗精神”成笑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以“时代”为由是误读鲁迅 


  关于鲁迅,每隔一阵子都要议一回,最近便因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压缩鲁迅作品的数量,使鲁迅又成为新闻人物。类似话题先前就有过,如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时,发生过“韦小宝挤走阿Q”的争议。这次阿Q的确被“挤出”了中学课堂,据说高中语文只剩下《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减少鲁迅作品数量,让教材出现一些新面孔,这事未尝不好。但围绕此事的争议,却引人深思,远离鲁迅,我们便都皆大欢喜?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学校园里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鲁迅作品在校园的尴尬处境。究其原因,语文教师和教学机制要负很大责任,老师们对鲁迅缺乏理解,大多照本宣科,将其作品简单政治化、革命化,贴上诸如“反封建斗士”、“横眉冷对”的标签。这让中学生想爱鲁迅几无可能。还有教授认为,最大原因是当今青年离鲁迅所处黑暗年代太远,难以体会其作品价值。


  远离鲁迅,不独中学师生有此想法,在知识精英界也颇流行。如果说语文教学中的鲁迅还是一种被神化的形象,在一些知识精英眼中,鲁迅早已走下神坛。“褊狭”、“阴暗”、“不宽容”,这些成了鲁迅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措辞。“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鲁迅制造大批愤青”,这种评价在此次争议中也频繁出现。换言之,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有“毒”,容易误导年轻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某评论家的这句话一度成流行语。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减少,大概很让这些知识精英鼓舞。 


      从中学教材到知识精英的“去鲁迅化”,虽然表面原因不同,但其根底是相似的,即鲁迅作品属于旧时代的产物,于今已不合时宜。“战斗精神”在今天被一些人视为笑话,“匕首和投枪”似乎失去了目标,鲁迅至死“一个也不宽恕”则与多元化风潮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在抛弃鲁迅以往被塑造的神圣光环的同时,将其真正的文学及思想价值也抛弃了,这无异于一种新的误读。 


  今天当然有别于鲁迅所处的时代,也不必硬扮成“战士”。但是,鲁迅精神的实质——怀疑、洞察、批评和抗争,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鲁迅毕生主张的立人观念,正是公民社会所应具备的基础。拿鲁迅“早已过时”当作堂皇的借口,轻松越过鲁迅,退缩到张爱玲那种漠然旁观式的个人世界里,实际上是精神的犬儒化,生命中不再能承受重量。因为鲁迅的存在,总会折射出我们藏在皮袍下的“小”来。 


  周南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