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吴思:我们该怎样看懂历史(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历史教训不易吸取
北京晨报:从历史上看,教训历历在目,亡国败家者相望于道,可为什么历史教训经常被忽视呢?
吴思:其实每一代都在总结历史教训,比如秦灭亡后,汉代在所有重大政策上都刻意与秦相反,称秦为“暴秦”,可汉武帝就差点成了“暴秦”,每个王朝刚开始时都会警惕自己不重蹈覆辙,但形势比人强。皇帝要统治,就要垄断权力资源,官僚们很快就明白,向下负责没用,向上负责才能利益最大化,这样官势必然越来越强,民势越来越弱,层层加码之下,一两百年就会崩溃,中国历史上,40%的政权因此而颠覆。
北京晨报:除了因此而颠覆,还有什么原因?
吴思:就是官家内部关系处理不好,因为只对上负责,战斗力必然下降,管得太严,就像清代八旗、绿营一样,不堪一战,管得太松,就像唐代藩镇、宋代岳家军一样,战斗力是强,可对皇权有威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皇家采取了亲属封王的制度,可照样解决不了内部权力失衡的问题,汉有八王之乱,晋也有八王之乱,甚至给一点兵权都不行,明代朱棣不就夺了侄子的江山吗?在中国古代,另40%的政权因此而崩溃。
难以超越的宿命
北京晨报:如此看来,历史中存在着难以超越的宿命?
吴思:每个时代都在努力总结前人的教训,清代曾信誓旦旦地表示“皇朝盛世,永不加赋”,可太平天国爆发后,八旗、绿营占着军饷却打不了仗,只能靠地方团练,可又没钱去支持,只能给政策,任由他们在地方征税,统治者想不过分使用民力,但情势所逼,已不可能做到。后来一边编练新军,一边防范新军,可越防范就越激化矛盾,清不是不想杀袁世凯,但武昌起义爆发,又不能不用他,如此反复,袁世凯又怎么可能忠于清王室呢?到了这个分上,统治者想总结历史教训,也来不及了。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朝代很少死于前朝的病因,但前前朝的病因呢?三代以上的病因呢?
北京晨报:可遗憾的是,许多人却不肯面对历史。
吴思:晋明帝让大臣给他讲史,说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到如何谋杀高贵乡公曹髦,晋明帝头抵在案上,遮住了脸,为什么?因为权力来源不正当,他感到惭愧。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它与时代相关,自身不合法,别人也可以这么来对待他。所以清入关后,读书人写明史往往引来杀身之祸,而刘邦登基后,便四处宣扬斩白蛇、吞鸟蛋等传奇,总之,神话自己,丑化对手,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读史关键在兴趣
北京晨报:今天年轻人更偏于娱乐化读史,对严肃阅读不够重视,您对他们的建议是什么?
吴思:今天年轻人读史的条件更好了,不像我们年轻时,只准一种声音,所有历史现象都有固定的解释规范,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解释方法。条件好了,更容易得出正确判断,关键看有没有兴趣,如果就是喜欢随波逐流、浅尝辄止,非相信拿步枪一枪就能打下两架飞机来,那也没什么办法,不过我相信有书找,总比找不到书要好,今天年轻人还是关注严肃阅读的,我那几本书都印了几十万,能说他们不在阅读吗?
北京晨报:历史书籍这么多,该怎么选择?
吴思:最重要是兴趣,先看好看的,故事性强的,从中生出问题后,再去解决问题,比如读明史,就可以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上瘾了再看看张居正、海瑞、万历的传记,关键看你兴趣发生在哪儿。
我们从来是好好说话
北京晨报:在历史写作之外,您在从事《炎黄春秋》的工作,但一些网民对这本杂志有争议,为什么?
吴思:是有一些压力,但我们自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我们杂志谈的都是事实,对于批评意见,如果能有扎实的调查、准确的数据、严格的论证,那么我们也会刊登。如果觉得写出事实本身就是冒犯了他,给我们扣上“××派”的帽子,这就是偏见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寻找批评方的意见,希望看到他们严谨的文章,可一直也没找到,想刊登也刊登不出来。
北京晨报:在批评者中,不少人的学问很好,可为什么在表达上特别偏激,甚至污言秽语呢?
吴思:我不上微博,不太了解,也许在那上面容易搂不住火吧,但我们在杂志上从来是好好说话的,不管文章与我们自身观点相距多远,我们都坚持依据事实来说话,希望批评者也能心平气和,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沟通。
陈辉/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