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观察:《闯关东》为何让人牵肠挂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8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见图),观众反响热烈,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据统计,截至1月20日,该剧前38集平均收视率高达7.78%,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0.9%,最大市场份额达27.5%,即全国超过1/4开机的电视用户在看《闯关东》。在该剧的故事发生地东北三省及华北等地收视尤其火爆。锦州、长春、西安、沈阳、北京等城市,该剧的平均收视率已超过10%。
  许多观众在网上留言说,“自己是流着泪在看”、“每一集都是那样的叫人牵肠挂肚”、“我终于知道了父亲那一代闯关东的艰辛了”……为什么这样一部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电视剧能打动如此众多观众的心?1月24日,“电视剧《闯关东》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编剧高满堂,导演张新建,主演李幼斌、萨日娜等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

  “家族史”与“社会史”相融合

  《闯关东》题材独特而厚重

  大家认为,题材独特而厚重是《闯关东》成功的重要原因。

  清末以来,大批华北、山东的贫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东北。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山东人居绝大多数,先后有2000多万山东人踏上辽阔的东北大地。这批移民不但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的开发,而且为抵御外敌侵略、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这样一段承载了无数人血泪的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开发史、斗争史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编剧高满堂说:“当时我们为了创作这个剧本,驱车7000公里,横跨辽吉黑和齐鲁大地,历时一个半月采访,走遍了这4个省的图书馆、档案馆,却没有查阅到多少关于闯关东的资料和书籍,2000万人前赴后继闯关东的史实竟然是一部口头文学。”高满堂采访到的最后几位还健在的闯关东的老人,最年少的8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96岁。“如果我们再晚几年写这部剧,就彻底没有第一手资料了”,高满堂说,“如果那样,作为闯关东的后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确实有愧于祖先,有愧于跋山涉水、已经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灵。”

  电视剧播出后,主人公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立刻抓住了观众的心。许多观众感到,他们仿佛能看到自己先辈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不屈不挠、悲欢离合、国恨家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将“家族史”与“社会史”相融合,赋予了《闯关东》厚重的历史感。

  艺术创作回归艺术规律

  国家发展需要精神引领

  与会者认为,《闯关东》之所以吸引观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是重要原因。它所蕴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团结和谐的精神,值得人们永远珍视。

  导演张新建说,他们所要表现的“闯关东精神”指的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李幼斌所扮演的朱开山这个角色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王卫平说:“近两年国内的电视剧创作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我们的艺术家们开始沉静下来,开始回归艺术规律本身。”他认为,这两年来影响很大的电视剧,无论是《士兵突击》、《戈壁母亲》,还是《恰同学少年》、《喜耕田的故事》,虽然题材风格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在寻找和提炼一种精神,一种倔强的、顽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所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到需要一种精神来提升和引领的时代了。发现并弘扬这样的时代精神是艺术家的使命与责任。”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说:“《闯关东》的成功证明,只有尊重艺术规律,主旋律电视剧才可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人民网记者  张  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