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走进杜大恺的绘画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走进杜大恺的绘画世界——中国当代绘画必须具有当代中国式的语言和阐释方式 




    杜大恺,1943年生于河南,1961在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油画与水彩画的创作,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研究生,1980年留校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记者:现代性是现代艺术家的重要标志,但每一个现代艺术家却又面临着源远流长的传统;现代艺术家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应该从传统中吸收什么东西来发展现代艺术? 


    杜大恺: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有形存在,一个是无形存在。无论何种存在,最终都是现实的一部分,这是我对传统的基本认识。我曾说过,传统是活的现实,它们并不遥远。彩陶是五千年前的产物,这并不错,但它同时是现实的存在。秦始皇陵是两千年前的建筑物,但今天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你能否认它的现实性吗?依此类推,任何历史存在,其现实性的一面都是无法置疑的。包括儒、释、道的学说,它们产生或者活跃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它们的存在依然是现实的,所谓差别只是我们对它们作为现实存在的价值不同。一切已经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同自然存在一样,都是需要我们持续予以面对、予以关注、予以认识的。可以这样说,传统作为知识系统,我们对它的了解愈多,我们赖以凭藉的资源就愈丰厚。至于从传统中吸收什么东西来发展现代艺术,这可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如同毕加索从黑人艺术中找到了立体主义,布朗库西从迦太基艺术中发现了简约,中国文人画家从梁楷的艺术中发现了写意泼墨,林风眠从陶瓷彩绘中发现了率直潇洒的笔法。作为现实的存在,对传统可以欣赏,可以弘扬,可以释读,可以疑惑,可以批判,可以搁置,可以传移模写,可以弃之如敝屣。总之,人们可以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各取所需,无论传统作为整体还是作为部分。但是对传统采取虚无主义的立场显然是轻率的。在一定意义上,今天的艺术是一种学问,传统作为知识背景的存在,人们无法忽视。有一点也许人们很少考虑,只有今天我们才有可能对传统进行全景式的观照,这种情景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尽管如此,我们对传统的认识仍未穷尽,人类社会任何局部的变化所引起的反映都是全局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无法复制历史,人们惟一能够瞩望的是现实和未来,因此,任何时间对传统的抉择都应当以现实的人生为基准。另外,传统的有限性也是需要我们接受的事实。 


    记者:你是著名画家,对艺术理论也颇有研究,你认为中国艺术理论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 


    杜大恺:我只是一个画家,我对理论所知甚少,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现状的认识多半来自直觉,是很不可靠的。如果硬要说一点意见,我以为比较遗憾的是尚未建立具有鲜明当代性的中国式的话语系统,与此相关联的是古典式的话语方式与当代话语系统,与此相关联的是古典式的话语方式与当代话语方式的断裂,包括当今语言方式与当代艺术现实的间离与隔膜,这些依我看,都是应当予以改进的。 


    记者:现在很多领域都在提倡全球一体化,艺术受西方的影响也很大,融合、交流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杜大恺:我不认为很多领域都在提倡全球化,迄今为止,全球化仍只限于经济,其中包括资本、资源、市场、劳动力、技术等的跨国流动,也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政现、贸易法规等与经济密切相关的部分。信息网络化消除了传统中阻碍经济流通的一些屏蔽,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必须同时看到,在这种趋势的背后,依然是民族国家的存在,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等同于经济一体化,国家利益仍然是今日世界上最高利益,全球化的进程中无时不存在国家利益的斗争。我们加入WTO用了16年,因为有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捍卫自身利益的斗争。文化则是更为复杂的存在,今日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制度,隶属于不同国家,生活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产业背景和生活平水,这些都不是因为经济的全球化而可以自行消解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其相关联的是与风俗、情感、信仰水乳交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准则,联系着一个民族全部的生存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依赖,在一定时间内假若没有不可抗拒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国家利益甚至国家安全捆绑在一起。除了那些短视的政治家,没有人会希望看到一个文化同一的世界,而更多对人类未来寄有理性思考的人都已认识到文化的多样化如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健康、安全、丰富的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我认为没有力量能够改变这一理想。当然,强势文化的存在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处于强势文化的限控之下,从严复、康梁变法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始终处于中西文化的纠葛之中,但是今天似乎不同,经过一百余年的历练,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我们已经能够做到在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之下,客观地面对自己,客观地面对世界,以空前开放、空前自觉的心态面对中国以及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在这里,我想引用半个多世纪前王国维说过说一句话,我认为这对今天仍有意义,他这样说:“中西之前,盛则俱盛,废则俱废,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