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理想与责任:站在国学旗帜下的生力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大新闻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4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知行楼F栋四层421多功能厅,从全国各地1073名高三学生中挑选出来的67名同学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次面对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的面试和笔试。
    在外界赞赏、非议与猜测声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已近一年。就在媒体关于国学院的报道趋于平静的时候,人大国学院“将首次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的消息又频频出现在各媒体上。
    在4月8日下午的面试考场外,几十位家长一边等待着自己的孩子,一边聊着关于此次报考国学院的话题。很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参加招生考试是因为“对国学一直都很有兴趣”。

    由喜欢到责任
    时间回到2005年9月5日,国学院在全校各专业2004级学生以及2005级新生中进行二次招生,近百名学生报名,经笔试与面试,58人组成了首届两级国学班。其中许多学生放弃了原先报考的专业,选择了“国学”。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地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句广告词表示:“我就喜欢!”
    谈到马上就走进校园的师弟师妹,国学院首届学生在采访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我们下一届的同学应该兴趣更加浓厚底蕴更加深厚……”05级的李侃同学说。同是05级学生的魏寅同学也表示新一届的国学生应该是方向感更强,集体凝聚力更强,对国学的认可感更强。“要有思考,有想法。”04级的李禺磊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要求。
    而现在,这群在国学院就读了一学期有余的学子们也已经感到国学并非自己当初所想的那么简单。“国学”,在魏寅以前的印象中只不过是经史子集等等古籍而已。当发现国学其实“音乐、天文、术数……”几乎无所不包时,魏寅慨叹道:“选择余地是很大的”。
    从小就对考古感兴趣的李侃最终会选择国学,来源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心。“现在到处都是美国大片、日本动漫……而中国却只剩下长城、龙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李侃略带忧心地说。对于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断层,李侃也承认仅仅靠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为此她觉得“需要一批人作为振兴国学的生力军”。现在她的信心又深了一层,“现在大家都在重视它,就是它得以振兴的一个信号”。
    “我很喜欢国学,喜欢就不会觉得累……”、“我觉得上课很有意思……”、“老师们讲得都很好,师资力量很强……”,来自国学院的他们对自己的课堂充满了感情。4月3日早上10点,早春的阳光洒进中国人民大学3410教室。教室里除了老师讲解,没有一丝声响。31名国学院2005级学生在复印的资料上密密麻麻地记着笔记。上课的殷老师对自己学生的表现很是满意,“学生们的状态非常好!”他说。“我每次去图书馆的时候都能碰见自己的同学。”04级的徐畅对自己同学的好学赞叹不已。

    工作?没问题!
    找工作难,薪水越降越低,千军万马争抢一个职位,冷门专业遭受歧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国学院的这些学生身上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魏寅对工作的“不愁”来自于他对国学的信心。“学好国学当个老师总该没有问题吧?”魏寅笑着说。刚刚进入大学校门不到一年的他对记者关于是否将来不好找工作的一再提问不以为意。“尽管认为大学是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用来想怎么找工作的。”04级的李禺磊还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工作不一定要对口,不同的身份才能将国学带到社会去,我们可以去经商、去做老师……”在李禺磊看来,多种多样的就业恰恰能够有助于国学振兴,“学术必须与现实结合……”她说。
    与刚进入国学院时坚定的对记者表示“我个人愿意从事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同,现在的李侃无疑冷静了许多。始终盼望着以后能做文化交流工作的李侃也考虑过以后就业的问题。“能做跟这方面相关的工作当然更好……但我不会把担心带到学习中来。” “它是我的专业,有可能还是我的职业。” 一句话多少显露出眼前这位女生心中不大不小的问号。
    04级的徐畅则选择了在课余时间里副修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她正式转入人大国学院之前的专业。徐畅希望这些林林总总的专业课学习能够让自己在将来找工作时更具有知识优势。尽管这让她的时间排得满满的,但也多少打消了她对未来工作的担忧,“那些单纯学国学的都不担心,我还学了这么多……”就在社会对国学院学生的前途充满了疑虑的时候,这群全国首批国学专业学生却对自己的前途不约而同的充满了信心。

    我们也和大家一样
袅袅青丝拂淯水,濛濛细雨润城堆。
融融暖意催莺啭,片片飞花伴燕回。
竿竿竹青摇且曳,盈盈蝶乱逐相追。
南都楚地春光好,肯羡京城不北归?
    这是国学院04级徐畅的一首诗作。从家乡河南省南阳市来到人民大学已经两年了,北京春天的短暂与风沙让她“因作此诗,权作追忆”。
    爱好古文、甚至能对对联、作古诗,国学院学生们才华横溢的表现却为他们带来了一点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新闻学院03级大三男生说到,“在我的印象中,国学院的同学满脑子都是诗词歌赋,或者是高深的哲学。不想我们这样……”
    
    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摇头晃脑……在别人眼中充满了猜测与好奇的他们,其实也和我们一样,都是现代社会的现代人。他们学国学,但并不妨碍他们学习英语;他们也上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沉浸在阅读古文的乐趣里。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国学院学生中,徐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时还在学校团委组织部工作。李禺磊则已经干到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发展部的部长,她同时也是团校的辅导员。“我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多彩。”李禺磊说。就在国学院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的同时,国学院的“国学论坛”也办得有声有色。2005年12月14日,“人大国学论坛”举行了开坛仪式,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庞朴先生应邀作了首场学术报告。思想史、古典诗词、简帛学、西藏学、红学……都将陆续在“人大国学论坛”开讲。
    谈到一般人眼中对国学院学生的种种误解,李侃一脸无辜。“大家也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只不过所学的专业不一样罢了”,李侃呵呵的笑着说。 “再狂热的人也不会影响他的生活……就这样走出去也看不出谁是国学院的学生。”她不断的笑声让我们觉得关于不同与误解的提问多少有些多余。“我课余时间会通过各种渠道汲取营养的……包括网络!”她强调道。
    而平常就是“酷酷”的李禺磊则显得有点激动,“这个最烦!”她一边笑着说,一边从包里掏出了自己的mp3,“非要我拿出来给你看里面全是流行歌曲吗?” 李禺磊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你要把我的电脑抢走,不让我上网,我肯定会很难受的。” 
    翻开国学院04级魏寅的课表,上面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八门课程,细细数下来,与国学有关的课程并没有获得“压倒性优势”。军事理论、计算机、马哲、英语仍然占据了这张小小课表的一半。
    高中时文言文就已经“读起来很轻松”,回家也会拿起《汉书》“读着玩吧”的魏寅将英语放在了与国学专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我现在就是要把专业课学好,还有外语也要学好。” 魏寅坚信当今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世界,一点也不放松将来传播国学文化的“工具”——英语。“学习国学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小范围,以后将会有一个交流的过程”他这样解释自己努力学习英语的理由。
    就在人民大学国学院即将招收高中毕业生之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只有国家政策保证,并创造一定的环境,未来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才有可能在今天的年轻人中出现。“国学班主要是打基础。能否成为国学大师是未来的事,我们主要是为学生将来成为学贯中西的学问家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作者:潘宏伟 曹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