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打工文学"足够生动 弥补文学创作缺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打工作家郭建勋说,"打工文学"根本不需要虚构,因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丰富,足以感动人心;教授谢冕说,我们的文学有太多所谓的高雅,却缺少对底层的关怀。"打工文学"对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弥补了目前创作的缺失,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 

  据新华社《半月谈》报道: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批这样的打工者,他们白天在工厂里劳作,晚上在灯下坚持写作。他们在为自己、为众多打工兄弟姐妹寻找到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树起了"打工文学"的旗帜,为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

  当一些打工作者朗诵《酒楼打工妹日记》等原创诗文时,很多人深受感动,在台下呼喊、落泪

  2008年初,记者在宝安区南太集团厂区采访时,看到一名叫黄力慧的女工正在文化活动中心三楼的过道上写作。她告诉记者,打工生活带给她诸多感受,她希望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下来。

  在宝安区,像黄力慧这样热衷写作的打工者有很多,他们形成了一个"打工文学"圈,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打工文学"作者,在全国性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十月》、《作品》、《花城》上发表了大量作品。2000年,宝安区作协成立之初只有会员100余人,如今已发展到300多名,其中80%是外来务工人员。

  没有到过宝安的人很难想象,在最早走向市场经济的深圳,会有这么多对文学有着如此热情的打工者。他们白天在工厂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到了夜晚,则在集体宿舍里笔耕不息,直到深夜。

  没有到过宝安的人也很难想象,"打工文学"在宝安的"热",已经超过了当代文学最为红火的上世纪80年代。2007年11月22日,第八届深圳读书月期间,宝安区在索佳工业园组织了一个打工诗文朗诵会,有3000多名打工者参加。当一些打工作者朗诵《酒楼打工妹日记》、《正月,开出故乡的车辆》等原创诗文时,很多人深受感动,在台下呼喊、落泪。

  在作品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品质,更是一个群体的心灵历程和一个社会层面的真实历史

  宝安"打工文学"的兴盛,是伴随打工热潮而来的。从1978年12月深圳宝安上屋电业厂厂区迎来第一批打工者,如今,宝安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打工城",有35万户籍人口的城区,却有519万外来打工人员。众多的打工者、酸甜苦辣的生活,成为"打工文学"的丰厚土壤。

  "我们刚刚结束给老板加班,现在我们开始为自己的命运加班。"这是1992年宝安区石岩街道打工青年自办的《加班报》的发刊词。这句话,成为"打工文学"爱好者传诵一时的励志格言,也成为"打工文学"诞生的标志。宝安区宣传部门梳理"打工文学"发展史后认为,以《加班报》为代表的早期创作只是"打工文学"的萌动期,后来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打工文学"热潮的,则是一本叫《大鹏湾》的杂志。这本以"打工文学"为主题的杂志,近10年来一直是珠三角地区报摊上畅销不衰的刊物。如今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打工作家,不少是从这个杂志起步的。

  从"打工文学"的诸多作品里,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品质,更是一个群体的心灵历程和一个社会层面的真实历史。一个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他努力工作希望缩短自己和城市的距离,后来他成功了,却发现自己和城市的距离更远了──这是卫鸦在最近一期《文学界》发表的题为《距离》的小说所讲述的故事,这也是打工者们似曾相识的一种心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情感纪实。来自湖南桃江的打工作家郭建勋,是最早一批打工者。15年的打工生活,让他创作出18万字的长篇小说《打工》。这部小说几乎以原生态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打工群体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这部小说在完成后不久,就被国内一位著名导演买断了电视剧版权。郭建勋说,"打工文学"根本不需要虚构,因为打工故事本身就足够生动、丰富,足以感动人心。《打工文学》编辑、作家徐东说:打工作家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关键是因为他们已成为成千上万打工者的代言人,文学不仅记录了他们的梦想,也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从这一意义上说,"打工文学"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说,我们的文学有太多所谓的高雅,却缺少对底层的关怀。"打工文学"对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弥补了目前创作的缺失,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角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