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伊人独“绣”——记锡绣大师赵红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新华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廖翊)赵红育静静端坐于木制绣台旁,轻扬着飞针走线的巧手,一束顶光柔和地洒在她身上。 
     这是赵红育一个人的舞台。在北京如此,回到太湖畔的无锡,仍然如此——上世纪90年代后,赵红育身边的姐妹日渐稀 
少;她先后带的20多个学生,一个个弃而远去。从传统锡绣发展而来的精微绣,到了赵红育手里,似乎跑到了最后一棒。 
     “现代生活的发展,绣品实用功能消退,市场逐渐萎缩;机绣、电脑绣的出现,直接冲击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艺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赵红育是锡绣第四代传人,15岁开始学习锡绣,30多年一丝一缕绣就的日子,她实在无法割舍:“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容易。干这行,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然而,面对一人独绣、精绣将绝的情形,她还是无法平静。多年来,她四处呼吁,寻找继承人,却未能如愿。 
     “民间工艺的实用功能消退后,对艺术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目前中国消费文化氛围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让一个从事精绣的学生走向市场,是无法生存的。”赵红育说,“从我的成长经历看,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精绣师,不仅需要时间成本,而且要具备相当的潜质和悟性。” 
     在她看来,精绣作为一门艺术,传承本身极为严苛,需要心领神会,需要殉道精神。 
     赵红育左侧,摆放着她的《丝绸之路》和《阿房宫》。这两幅作品,给她和精绣艺术带来了巨大荣誉。作品展览期间,观众停下脚步,用展馆提供的放大镜仔细欣赏作品的动人细节,感受艺术大师的良苦用心。 
    “如果只是停留于绣法和技巧,《丝绸之路》就不会有这种历史感和漫长感,《阿房宫》也不可能有这种层次感和辉煌感。”赵红育说。初学锡绣时,她就自学绘画,工笔、油画、水粉、白描都具有相当功力,并精通画、绣、裱整套工序。 
     作为锡绣艺术的接力者,赵红育这一棒确实最为精彩,她以87套针法将锡绣精微双面绣推向了最高峰,所绣《丝绸之路》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发绣长卷《古运河梁溪风情图》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精绣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晶,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我们首先要把它保留住。我不希望这是锡绣的最后一棒,我希望能找到传承人。”她说。 
     聚光灯下,赵红育依然走针如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