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明帝国抗日史》:披露明朝援朝抗倭(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400多年前,一场战争改变了亚洲格局。万历年间,明朝援朝抗倭,一战长达7年,保证了东北亚300年的和平稳定。鲜有人知,山东是这场战争的大后方,山东将领邢玠把这场战争领向了最终的胜利。

草根学者柯胜雨,参考了3000万字的日韩著作,撰写了专著《大明帝国抗日史》。这部书在国内首次披露了明朝援朝抗倭的历史细节,让一段语焉不详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旷日持久,一打就是7年。而支持战争补给的“抗日大后方”,就是山东老百姓。

一段被误解、被歪曲的历史

“我算不上作家,最多是个写手。”和柯胜雨对话,感觉像是和生活中偶遇的年轻人谈心。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目前在福建省莆田市从事历史教研工作,平常酷爱读书,偶尔也会看看美国大片。因喜欢历史,他投身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已有数十万字作品面世。

今年10月,柯胜雨撰写的专著《大明帝国抗日史》出版。这部书让一段语焉不详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0万明军慨然东征,远赴他乡援朝抗倭。今天,这一段历史却被一些人误解、歪曲。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人听说过戚继光抗倭,却并不知道,明朝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援朝东征。是什么触动了你,让你想要梳理这段历史?

柯胜雨(以下简称柯):两三年前,我在网络上看到了韩国拍的百集历史大剧《不灭的李舜臣》。没想到刚刚看了第一集的前十几分钟,跳出了一个无论如何令我难以置信的画面:只见十几个韩国武将穿着金灿灿的盔甲,在韩国“战神”李舜臣的带领下,竟然齐刷刷地一阵响声,亮闪闪的刀剑竟然架在了援助朝鲜抗倭的明军将领的脖子上。大明远征军“海军总司令”陈璘——一个威震东亚的水师悍将,竟然被李舜臣的利刃吓坏了。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更加疯狂的还在后头。无私援助朝鲜抗倭的大明勇士,竟然都是些掳掠成性、胆小怕死的无耻小人。我内心在猛烈地呼喊着:天哪,韩国人怎么会如此对待朝鲜的大恩人?难道他们忘记了,是谁把日本人脚底下奄奄一息的朝鲜拯救出来的?

从那时开始,我就日夜不停地搜寻资料,力图写一个能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的东西。

记:有关这一细节,你所查阅到真实的历史记录是怎样的?

柯:事实上,明朝对朝鲜有救国之恩。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军15万人大举进犯朝鲜,攻陷了釜山、王京(今韩国首尔)、开城、平壤等重要城镇。朝鲜王逃至义州,遣使向明朝皇帝求援。

明军水师提督陈璘是朝鲜恭请来的援军将领之一。他性格暴烈又是常胜将军,堪比“猛张飞”。陈璘是李舜臣的顶头上司,李舜臣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把刀架在陈璘的脖子上。事实上他煞费心机,委曲求全,处处讨好陈璘,以求联合抗倭。后来二人结下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感情。

记:回到历史的大图景下,追根溯源,是谁挑起了这场战争?

柯:16世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时,日本已成为亚洲强国之一。他出任关白(宰相)后,经常在书简中署名“てんか”,这个词含有“天下”的意思,由此可窥见其野心。丰臣秀吉挑起侵朝战争,其本意在于以朝鲜为跳板,征服大明,进而征服亚洲。对于一个生存空间狭小的民族来说,日本人企图对外侵略扩张,拓宽生存空间。

山东“抗日”军粮送前线

万历二十年,明神宗29岁。这位年轻气盛的帝王,一心要维护天朝与属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扬播华夏神威于四海。他挥兵东征,对援朝抗倭不遗余力。

战争“耗费饷银千万两以上”,“其投入经费之浩大,史上少见”。10万大军,千里远征,粮草自给自足。这场战争旷日持久,一打就是7年。支持战争补给的“抗日大后方”,就是山东老百姓。

记:史称“明朝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为什么这么说?

柯:这句话的完整句子是“明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政”。个人认为,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

史学家的原意是想说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亡于明神宗的怠政,对明神宗提出严厉的批评。但是并没有断定说,是万历时期的某个历史事件造成明朝灭亡。

记:明神宗援朝抗倭,是在什么背景下作出的决策?

柯:经过张居正的改革之后,明朝国力逐步强盛,跟邻邦如朝鲜的宗藩关系进一步稳定。但是日本人的入侵,破坏了东北亚既成的政治格局,威胁了明王朝的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明神宗毅然勇挑维护东北亚和平的历史重任,做出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记:这场战争为何如此漫长,竟长达7年?

柯:经过了百余年的战争锻炼,日本人颇具战斗力。日本也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出现在世界上。而此时的朝鲜,花天酒地、内讧不断、崇文轻武、国力衰弊,根本就不堪一击。在日本入侵短短的几个月内,国土几乎沦陷。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摧残。

明神宗在战争初期,态度摇摆不定,游离于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对战争的困难认识不足,加上千里远征,粮草都是自给自足,兴师劳众,耗费浩大。当时明朝的后勤极限只能支撑10万大军,使得在双方兵力对比上,敌众我寡。所以战事一拖就是7年。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明神宗奋然而起,下定最大的决心,不把倭寇从朝鲜赶回老家誓不休。

记:书中首次提出,山东是这场战争的“后方根据地”。战事的后勤保障在史书中有何记载,具体又是怎样执行的?

柯:由于山东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山东成为万历援朝战争的后方最主要基地。

明军赴朝作战,除了北方的陆军直接出山海关、渡鸭绿江进入朝鲜半岛外。南方来的援军,如福建、广东、浙江的水师战船数百艘,总兵力近两万人,都是沿着海岸北进,抵达山东的登州、莱州,在此休整之后,直接横渡黄海,跟日本的水师在朝鲜半岛西海岸血战。朝鲜水师残破于闲山岛之后,虽经李舜臣重建,但是已今不如昔。明朝水师从山东各港口渡海参战,决定了日本人在朝鲜半岛最后惨败的命运。

而且,调入朝鲜的军粮几乎全部由山东直接海运到朝鲜去,这在《朝鲜李朝宣祖实录》中有大量的记载。为了供应日趋紧张的朝鲜前线,山东半岛的屯田收成几乎全投放到朝鲜去。《明神宗实录》中说:“诏以山东长山岛开垦成熟田地,令原拔官军照旧耕种,其收获米豆另备仓库收贮,听抵军饷之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