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殷旵:国学中的生活智慧(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老子》教导我们积极向上

    《老子》读起来比《易经》要深奥一些,其实原因在于时代的不同,就像现在的人读十年前的文献也不大懂一样。我认为不存在内容上哪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各家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一样,但讲的都是一个东西——道,即自然规律。研究的都是万事万物的规律,只是表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乃至于马克思、毛泽东、爱因斯坦,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他们所处的生活背景、表述方式不一样。只有真正去读通了,才有整体上的理解和深入,而不是分歧和“打架”。

    学术研究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研究老子的排斥孔子,研究孔子的排斥老子,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祖先更高一筹。有的人一辈子研究老子,就一定要把老子塑造得高高在上,仿佛老子比孔子高大,自己就高大;同样的,研究孔子的就要贬低老子,原因都在于没有读通。比如《论语》第一篇就提出“泛爱众”,《墨经》也指出要“爱人”,孔子与墨子也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无论哪一家都是相通的、理性的、智慧的。

    《老子》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含德之厚也,比于赤子。”经济学家孙冶方在监狱里17年,无一支笔,无一张纸,但把自己的经济学研究理论打好了腹稿。晚年重病之时,仍然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被子叠好,把马桶刷好。我看到这个故事马上想到这句“含德之厚也,比于赤子”,如果不是赤子之心,那样的年纪和身体状况,其实是连叠被子的力气都没有的。赤子之心具有赤子的力量。我们今天如何来鼓励自己,如何经得起苦难,顶得住压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年轻人顶不住压力,那么相反的就是未老先衰,赤子之心早已老了。

    真正有赤子之心,必须“含德”。《说文解字》云:“德,升也。”所谓“道德”,在积极向前走的同时还在向上升、有进步,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向上才叫“道德”。“含德之厚”的“厚”要靠圈子。从生活和工作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圈子,圈子有大小之分,圈子大的人套住了圈子小的人,每个人都在其他人的圈子里,每个人又都能套住其他人的圈子。如果进入一个圈子,三天就出来了,不停地转圈子,盲目跳槽,那么圈子只会越跳越小。如果进入一个圈子之后,共同把这个大圈子做得更大,一起做贡献,自己的圈子就跟着大起来,到一定程度,觉得这个圈子已经容不下自己,再跳出来时,自己的圈子也大了。这种大就是“厚”,因为你在做大大圈子的时候,同时也做大了自己的小圈子。

    所以,读《老子》,单从字面上逐字逐句地解释,通读全文,甚至倒背如流都没什么作用,应该应用在生活中。《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向前、积极、向上的,没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读《老子》,是一辈子也读不通的。

    这与无为思想并不矛盾。无为包括“自然无为”与“无不为”;有“无为”则必然有“有为”;有为又包含“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用“玉”来表现。《说文解字》:“理,治玉也”。玉的纹理是自然、非人为的,是一种自然生态。不要随意去动它,但并非完全不能动;稍加修饰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工艺品,可以更好、更美,客观与主观能动地合一,这就是有所为;对玉的雕琢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不能无法无天,随意破坏,因此要有所不为,不能随便去雕,雕深一点、浅一点都有讲究。所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二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了。当然,这只是找一个具象的东西量化一下,使人有入门的门径、门道。

    要认真地对待生活,生活中就有《易经》的智慧,就有老子的智慧,就有孔子的智慧。生活不是用金钱,而是要用心,心不到,生活是没有味道的。

    中庸是暂时使用超常手段

    中庸之道是什么?众所周知,中庸是中国人处世法则之一。然而,对于中庸的理解却浮于主观臆想者渐多。那么,何谓中庸呢?要从中用说起。《说文解字》:“庸,用也。从用,庚声。”又:“庚,更事也。”更事,即对事物的更改、更变。可见,中用与中庸都是用,只是用法不同而已。有什么不同呢?

    用过算盘的人知道,算盘上每档有七珠,下格五珠,每珠为数1;上格二珠,每珠为数5。计算时,常规情况下底珠和顶珠不用,只用中间五珠,即“中用”。但在计算复杂的乘法时,底珠和顶珠可以用。特殊时候,顶珠一珠当5仍不够时,则将顶珠悬着,一珠当10,这就是中庸之用。也可以说,是非常情形下的非常手段,异乎寻常之用。这即是“更事”的含义。“用”与“庸”,音近,义同,只是用法不同,这就是汉语原创思维的特点之一。

    工作中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只要中规中矩就行了,但特殊情况下就要打破规矩,不按常规出牌。中庸其实是用非常手段达到回归常态的目的。中庸不能越轨,不能越过道德、法律底线,人们常说的打擦边球,并不是与道德和法律捉迷藏。不是一般的平常的用,而是中庸之用,目的是为了保持平衡,更合乎规矩。也就是说,还是离不开“中”。

    中字“   ”的中间是一个回,中间贯穿的“丨”读衮。“回”是平面的四维循环、“丨”上下滚动。上行到囟门,下行到踵——脚跟,有上下限制但空间很大,在限制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地发挥,而不是围绕一个中点而模棱两可。现在我们把很多词的意义变狭窄了,没有了空间,怎么“有所为”就成为很多人的疑惑。

    人在大自然中,“中”的空间有多大要看个人的修为,要明白规律。“易与天地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讲“无为无不为”、孔子讲“无可无不可”、释迦牟尼讲“非法非非法”,用现在的话说是很辩证的,就是水无常形,法无常法。如果执著于一个东西就放不开了,但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又不可以,所以只有“法无常法”。就像写文章一样,文笔好不是靠造句,拘泥于一个“法”,而是自然而然,行文如流水。

    我在《老子为道》一书中主要讲了《老子》中的23个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要认真地对待生活,生活中就有《易经》的智慧,就有老子的智慧,就有孔子的智慧。生活不是用金钱,而是要用心,心不到,生活是没有味道的。生活不能走过场,人要随和,但有时候必须较真。不能跟金钱、跟社会较真,那样只会平添无限烦恼,而是要跟自己较真,有板有眼,一步一个脚印,“含德之厚”。如果每一天的生活只是走过场,那么人生百年也就是跑了一次龙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