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京韵大鼓创始人骆玉笙的传奇人生(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解说4:小时候的骆玉笙和当时的许多养女一样饱受凌辱,骆玉笙在自述中曾说“养父对我还好,他很少打我。养母就不同了。她是从自身的遭际中理所当然的指望我,她花钱买下的养女,成为她的摇钱树,挨打受气是常事”

记者:一般有父母的这个孩子是不可能去学艺的,因为他吃不了那个苦,要挨打的,要挨骂的

嘉宾:是,但是打骂以后还真的就出了很多天才。

记者:就是,没有一个绝不是这么过来的。

嘉宾:包括中国京剧的戏班富连成,打戏打戏,可能自己的孩子反而教不出来。

记者:你下不了那个手啊,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河北到我们那面去的也是一个杂技班子,那些比我还小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三排凳子,最高的是三个凳子摞起来,然后上头站一溜孩子,在上头要往后下腰,那么高,我们上去都害怕,他在上头还要下腰,然后下面的老师,真的,那已经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拿的是一根长鞭。

嘉宾:是。

记者:鞭子指哪打哪,那有父母的孩子谁能去学这个?不能学。

嘉宾:是。

解说5:天资聪慧的骆玉笙和养父学唱京剧,一起上园子或出堂会,依然清唱二黄。

嘉宾:奶奶的养父呢,他喜欢京戏。他自己是变中国戏法,也说相声,奶奶五岁的时候就随养父养母就到武汉,当时的军阀是吴佩孚在,那个时候经常给吴佩孚演出,那个时候因为这个骆彩武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也会拉京剧二胡,他那二胡可以随身带着,因为当时的那个清唱,京剧清唱那个二黄也是在南北茶馆里头非常盛行的。

解说6:1923年,在汉口怡园,著名须生孟小冬演出了一出新编的京戏《宣统招亲》,舞台场面浩大,在舞台的另一侧,临时搭了一个小城楼,骆玉笙反串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博得了满堂彩。连在台上的孟小冬也忍不住叫好。

骆玉笙是如何走上京韵大鼓之路

采访

记者: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变成唱大鼓,京韵大鼓呢?

嘉宾:一开始呢,她是比较喜欢唱京戏,但是她也喜欢大鼓,包括跟曲艺界,因为本身说唱艺术嘛,她本身又会说相声,也喜欢大鼓,这些老太太都有涉猎,奶奶都有涉猎,但是当时奶奶养母是希望她唱戏,因为唱戏的那个戏分养家,要说养家的话,那个戏分拿的要高。

记者:对对对。

嘉宾:可是奶奶就是她先天有一个不足就是她个子比较矮,那如果唱老生的话,找配戏的那个青衣不容易找,青衣都比她个高,那么在舞台上看不是非常好看,而且那个时候的经济状况就置不起行头,行头很贵。然后还有一个原因,这也是奶奶后来说,那时候在茶楼里唱清唱,那时候你拿的那个戏分是根据就是观众点戏,那么你点了几个戏,根据那个点戏去拿这个提成跟茶楼,奶奶年轻的时候我觉得不是美人,只能说挺可爱的,而且她也不善于应承,很多客人,所以她点戏的戏份总是特别少,她觉得自己唱的不错,但是那种现实,她不愿意在那个方面改变自己,但是曲艺演出曲艺演员呢,就是大家一起唱,唱完了以后有这个总收入,大家来分成,她觉得这种形式对她比较合适。

记者:比较合适。

嘉宾:然后因为从小生长在江湖上,艺人之家,也认识很多的这个曲艺艺人,就是在这种相互的影响和学习当中逐渐的就确立了这个表演京韵大鼓。

解说7:1926年,12岁的骆玉笙和养父母离开汉口,到了南京,在夫子庙各茶楼演出。继续清唱二黄,不过这时期的骆玉笙开始摸索着学拉胡琴。也接触到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北方大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