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魏中:宁可有缺点 不可无特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1月20日,第四届中日韩书法联展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开幕,160余幅书法作品惊艳亮相,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大饱眼福,也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不少韵味。在这次书法联展上,一幅名为《风流子》的草书作品成为关注的焦点,并以高价卖出。在作品的落款处,“魏中”两个字格外引人注目。
魏中,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记者有幸在北京采访了他,并以《书法之旅,也是人生之旅》为题,向读者介绍了其人其字。近日,魏中应朋友之约,来到南国广东,走进企业、社区、部队和学校,采风讲学。期间,记者再次与其座谈,话题从他的参展作品开始,延伸到他的创作特色。魏中神采飞扬,毫不保留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当下的书法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面对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大好形势,这位书法家更是激情满怀,不少创作计划已在酝酿之中。
魏中,1955年出生,江苏睢宁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现任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紫光阁名人书画院副院长,《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副社长,中华创新基金会董事长,中国民营经济促进委员会维权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魏中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在父母严格指导下,自练成体,独成一家,数次举办“魏中书法艺术展”。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北京、上海、台湾等展出,并入选多种书画集,被海内外人士广泛收藏。
魏中性情耿介,爽朗达观,崇尚真情,喜欢自由。常以拥抱大自然为乐,意在彻悟人生五味。他1975年入伍,1979年初开赴广西凭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多次荣立战功。1985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学院金融系,曾任职银行、报社。
谈新作
琢磨透了才能产生好作品
记者:你的这幅《风流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
魏中:这幅作品创作于十七届六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当时我在歌剧院的工作室里研读周邦彦的词,当我读到《风流子》的时候,很是兴奋。我把周邦彦创作这首词的环境、心情反复揣摩,直至深刻透彻。当时工作室有十几个人在看我创作,但当我拿起笔时,我电话也听不到,人也看不到,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创作状态,一气呵成。仅仅用了45分钟,我就把作品创作完了。
记者:你觉得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魏中:第一个成功就是用书法的形式把周邦彦《风流子》的词意表达出来了,把它的意境、主旨思想融入到书法作品中。第二个成功之处在于章法独到,视觉效果好。第三个成功之处在于每个字的结体都有新的变化。
记者:近年来,这种类似的心境、类似的作品多不多?这种心境、这种灵感,可不可以培养?
魏中:每年能创作这类好作品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心情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好,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静下来。像这样好的作品,一年能出个十幅八幅就算是高产了。有些灵感可以培养,有些无法培养。为什么呢?读不懂词的时候,无法找到灵感,只有把词的意思琢磨透了,才有可能产生灵感。当你琢磨透了、有创作欲望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好作品。这不是练字,得琢磨透再动笔。
谈风格
艺术创作信奉三条原则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提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么多年来你创作书法作品,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作品的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信”和“自觉”的含义。不过,在当今书法界,很多作品千篇一律,风格不明显。你怎么看?
魏中:我搞了一辈子书法,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我信奉三条原则:
一是“我行我素”,即认准自己的艺术特色,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把自己的风格、性格体现在艺术产品上。不迁就,不勉强,宁可有缺点,不可无特点。
二是书法作品要“似与非似”。一个字既要让人认识,又不能写得太白,做到既像这个字,又不像这个字,有一种朦胧美。近代一些书法家以丑为美,以歪曲为美,我认为这样不好。书法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就应该以美为主题,在“我行我素”之间坚持美。“我行我素”首先要体现美,二要体现变化,没有变化的书法作品不是成熟的作品。
三是要充分理解作品的意味。还是以《风流子》为例,要了解周邦彦写《风流子》的时间、背景、意义,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环境,在进行创作时,我就是周邦彦,就是作者,而不再是魏中。我写“大江东去”时,我就是苏东坡。我写《苏幕遮》时,我就是范仲淹。为写字而写字,创作不出好作品。
记者:以你这几十年的创作心得来看,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到“似与非似”?
魏中:中国字大多是象形字,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写象形字要像,不能“四不像”。要充分理解当时造这个字的起源,才能把字写好。我研究书法时,重点研究过张旭、王羲之、怀素、毛泽东等的书法。自古以来,写草书的都有一种误解,那就是以人不认识为最好。毛泽东批评过这种做法,他说草书也得让老百姓认识。我们在写书法时要发展创新,可以造字,不能全部靠古人,但也不能乱造。最近,由中央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草书书帖》,收录了我的字体有1900多个,都是有章可循的。
谈创作计划
笔墨书写唐诗宋词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名艺术家,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
魏中: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传递出来的信息让艺术家备感兴奋。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关键是要有好的文化产品、艺术产品。没有这些产品,文化市场无法发展,怎么可能繁荣?事实证明,好的艺术作品只要一面世,大多是受到关注的。这几年,文化艺术产品的价值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以书法为例,前几年,一幅好作品能卖个七八十万元就不错了,现在的价钱翻了好几番。当然,这种产品一定要是精品。只有文化艺术精品多了,文化市场才能大发展大繁荣。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作为一名浸淫了几十年书法的艺术家,你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魏中:六中全会给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觉得浑身上下干劲十足,但同时也有很大压力。今后这3年,我有两个想法,一是想把《红楼梦》的诗、词、曲、对联全部创作出来,共900多首,计划出版。二是想把唐诗、宋词全部创作出来。我掌握的唐诗一万多首、宋词两万多首,明年准备出版一本书:行草的唐诗宋词。把这两件事做完,我还打算书写《诗经》、《三字经》、《千字文》,先进行研究,研究透了再创作。
记者:对很多艺术家而言,在这个文化发展氛围浓郁的时代,如何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有些艺术家强调远离政治,甚至认为政治会扼杀艺术的生命,对此你如何看待?
魏中:认为政治会扼杀艺术生命的说法具有片面性。艺术家如果生活在真空里,就不叫艺术家,只有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家也应讲政治、懂政治。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层出不穷。放眼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有行业都是有起有落,唯独文化保持增长。人在吃饱穿暖之余,更需要精神食粮。现在人的道德观念到了一个边缘地带,越发迫切需要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来唤醒。所以,现在谈文化复兴,谈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很有必要。对于艺术家,更是重任在肩。
记者:我们看到有的绘画作品是用紧跟时代特色的题材来进行创作的,但对书法而言,好像跟时代关系不大,书法跟时代有怎样的联系?
魏中:实际上,艺术和所在的时代不能脱节。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家。比如清朝,就没有一个草书的书法家,因为从皇上到平民,多是写楷书、行书。秦朝写篆书。字称为汉字,始于汉代。那时篆书变成隶书,写快一点就成为章草,这才出现张旭,到晋朝出了王羲之,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家,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就产生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我自己也作诗,比如“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后,我随口作了首诗,“清溪一小舟,红叶两岸秋。举首空中望,天宫招招手。”我把这首诗创作成书法作品,这就是与时代紧密相连。
谈艺术品市场
真正的艺术品经得起考验
记者:有些艺术作品的价值和价格不成正比,市场比较乱,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魏中:不懂艺术的去搞艺术,不会写字的去做书法家,很多不是艺术的作品卖出高价,是被人炒起来的。但这些东西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品经得起考验,像吴冠中先生,普通百姓凭自己的艺术水平,也很有市场,但最终有生命力的,还是好作品。实际上,要创作一幅好作品,最重要的还是得吃透。不然写再多字,也只是个写字家,画再多画,也只是写生。比如画山,写生的东西是原始的,要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就要把千山万水融入一幅作品。书法也是如此,很多人不懂什么叫章法,只知道把字密密麻麻摆上去,作品的视觉效果不好。现在好多书法家不知道笔尖和宣纸的摩擦可以产生一种线条的美。
记者: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上海和广西举行,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你怎么看这种通过展览带动传统文化传承的现象?让下一代喜欢上书法这门艺术,有哪些好的途径?
魏中: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学习书法?一是因为很多书法作品越来越粗糙,一些所谓书法家不负责任,不上进。这就要求要创作出美的好的书法作品,这样才能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用好作品来影响下一代。二是现在影响小孩兴趣和爱好的东西太多,有电脑后,小孩愿意动笔的更少了。现在我们的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人们缺少精神动力,缺少好的文化来武装,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提升文化品位。现在的孩子很聪明,要用好作品来吸引他们。(记者 林金华 宾 阳)






 
关键词: 有缺点 人物专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