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访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选择时尚环保祭扫方式(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政府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主持人] 丧葬方式的改革也是网民热议的话题。网友“江苏人好得很”:我国殡葬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民政部门是否有相应措施或者新的思路? 
    [窦玉沛] 我们国家从1956年开始推行殡葬改革,改革在减轻群众丧葬负担,节约木材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行火葬、改革土葬取得显著成效。 我们把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方划为火葬改革区,其他地方还允许土葬。现在火葬改革区的火化率基本上达到了80%—90%,其中有十个省接近百分之百,十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广东。据统计,2007年,全国共计火化遗体440.3万具,火化率48.2%。在允许土葬的地区,各地近年兴建了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兴办了20多万个农村公益性墓地,基本实现了遗体埋葬公墓化,有些地方实行了深埋不留坟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占用耕地、乱埋乱葬现象。
    二是文明健康的丧葬习俗逐步形成。 现在大家都习惯于用遗体告别代替发丧送葬,用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用播放哀乐代替吹吹打打等形式,这些形式在大中城市已经基本被接受,目前正在向广大农村推广。
    三是殡葬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50多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兴建了殡葬服务设施。目前,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3549个。其中,殡仪馆1635个;经营性公墓1109个,另外还有农村公益性公墓20多万个。殡仪馆过去条件非常落后,大家说是“三五牌”,所谓“三五牌”就是五个人、五亩地、五万块钱修建起来的,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出现了一批环境公园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的殡仪馆和公墓。尤其是通过推进科技进步、火化炉普遍实行消烟除尘,殡仪馆如果达标是不冒烟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殡葬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也进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比较高的年轻人。通过殡葬职工的服务,使人们缓解悲痛的心情,让死者得到安息,让生者得到慰藉,也让死者在临终时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四是殡葬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殡葬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随后,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出台了地方性殡葬管理法规或规章。与此同时,民政部就公墓管理、殡葬服务和殡仪馆建设等,制定了一些专门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殡葬法规体系。但在这方面,也并不完善,随着形势的发展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所以现在正在修订《殡葬管理条例》。
    根据十七大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提高,殡葬事业已成为改善民生,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下一步的工作,概括的说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深化殡葬改革,第二句话是强化殡葬管理,第三句话是规范殡葬服务,具体说。
    第一,继续坚持殡葬改革的方针。 积极稳妥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革除陈规陋俗,节约土地,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公墓管理。 要从严规划和审批,推动公墓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殡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 大力推动殡葬服务机构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网友也有这方面的建议,认为政府部门与殡葬管理部门有的是一体,有部门利益存在,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推进这项改革。
    第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完善法规政策,规范殡葬服务收费行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殡葬服务需求。第五,加强宣传、移风易俗。对习俗的改革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宣传、倡导和引导,在习俗改革方面,我认为还得有一个规律,就是叫先立后破,还不能先破后立。
    [网友“风度多彩”] 在一些农村地区遗体火葬之后还要把骨灰装棺土葬,显然是一种双重浪费,民政部作为殡葬主管部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窦玉沛] 这种“装棺再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增加了群众负担,过去遗体直接装棺材埋了,而现在要火化还有火化的费用、运输的费用、骨灰盒的费用,再加上棺材,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同时引起了人们对殡葬改革的质疑,没有达到改革的目的。这里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一些地方对改革存在认识误区。 表现在重遗体火化、轻骨灰处理,对后续骨灰处理不够重视,改革措施和管理措施都不到位。按照我们对殡葬改革的设计,当年周总理提出这样一句话:由保留遗体到不保留遗体,是殡葬改革的第一次革命。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是殡葬改革的第二次革命。现在火化实现了不保留遗体,但是考虑到不保留骨灰,群众接受还有一个过程,我们还允许保留骨灰,保留骨灰就得有骨灰寄存,如果装棺材里埋葬,等于是殡葬改革没有完成和不到位的表现。
    第二,有些群众装棺入土为安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 一些地方怕影响“干群关系”,不负责任地迁就照顾,听之任之。
    第三,宣传引导不到位。 没有使群众真正认识到殡葬改革既节约了土地资源,节约方寸土,留予后人耕,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同时这种改革又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又是利己的一件事。我在来之前也浏览了一下网上网民的意见建议,我看到有一个说,基层群众有的大操大办,不堪负重,吃流水席,丧葬负担特别重。
    所以我觉得有些地方没有了解到群众要求殡葬改革所存在的这种积极愿望,而是看到一种表面现象,认为一抓这个容易跟群众对立,影响干群关系,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实际上群众中蕴藏着改革的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改革推进。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要把推进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接受程度有机统一。 要创新管理理念,改变工作思路,要加强引导,而且要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第二,要坚持改革措施与减轻群众负担相结合。 通过加大投入,规范服务,重点做好骨灰存放设施和公墓建设,把骨灰存放的地方都建好了,群众寄存在这儿,又省钱,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殡葬改革中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好处,这样就能激发群众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
    第三,要将加强管理与做好宣传引导相结合。 要依法管理殡葬事务。殡葬改革里涉及到习俗改革,必须进行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改革的接受程度和主动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