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余秋雨热谈文化与商业 建言不宜过度夸大戏剧传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上海九月二十五日电(邹瑞玥)文化与商业应保持怎样的关系?二十五日在上海举办的世博系列公众论坛上,知名学者余秋雨畅论“商业街区的文化性格”。 


  商业和文化如何相处,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余秋雨认为,商业与文化需要对话和谈判。“商业与文化的分裂,往往造成这样的教训:要么商业非常发达,却始终没有文化灵魂。要么文化上一派盛景,却缺少推广的商业渠道,最终文化困守在一个小圈子里,很难被广大民众享受。”


  “一旦商业和文化合作,文化就得到了弘扬,商业也获得了灵魂,这就不一样了。”余秋雨认为,商业与文化的对话,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商业带动文化、文化推进商业,和最高境界——商业就是文化,文化就是商业,两者完全融合。


  以“行者无疆”之态多年奔走于“文化苦旅”,余秋雨据其游历各国的经验认为,商业街区张扬文化性格,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要把自己的文化方式外显,二是要聚合众多的文化因子,三要有足够的传播手段,四要有长久的延续性、生命力。 


  “由文化再来促成人气的聚合,促成旅游,过去几百年当中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余秋雨以荷兰绘画、德国音乐、巴塞罗纳与布拉德等地为例,详说以文化聚合带动旅游,如何使这些城市成为极富吸金魅力的旅游胜地。


  余秋雨认为,让商业与文化在对话中互相渗透,文化成为商业的一部分,商业本身也散发出文化韵味,这是两者融合的最高境界。而这种融合恰恰是中国古代辉煌传统的一部分。


  “唐代诗仙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有言:‘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实际上,这正透露出一个信息,早在盛世大唐,诗歌的繁荣就和商业街区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余秋雨还以《清明上河图》为例,阐述繁华商业街区中民间文化的热潮。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上海静安区,正着力打造戏剧文化产业,并已有“近代戏剧谷”在此地生根发芽,吸引了赖声川等大批知名戏剧人。


  余秋雨对此建言,打造现代戏剧产业,不宜过度夸大戏剧传统。他称,作为一个创新的产业,现代戏剧要吸引“八零后”、“九零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全身心投入。而经营戏剧艺术要放宽眼界,百家争鸣,“应该万象杂呈,而不仅只是整齐堂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