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别等到大学才开“创新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天津大学将开设“研究与创新”类型的课程。每位本科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必须选修1-3个学分的“创新课”。据了解,“创新课”将由各专业中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具备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的博导和教授开设。
  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夺魁,人尽皆知,而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也是举世闻名,如果把理论与创新比作是一个人的两条腿,那么中国的学生多半是一腿长一腿短的“瘸子”。而创新能力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坚实的后盾,因此非同小可。 
   
  天津大学把“创新课”提高到必修课的高度,并请来“院士级”人马进行教授,可谓隆而重之。若要问天津大学此举的意义有多大?笔者有点悲观,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聊胜于无。要知道,创新能力毕竟与书本知识不同,它是需要长期养成的一种基本素质,不是一年半载里修几节课,背几段书,考一场试,写一篇论文就修得来的。 
   
  那么,谁“偷”走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这里先说驯象的事儿。大象力大无比,为什么会被人类驯得服服帖帖,比猫还乖?据说驯象师的做法是:当大象很小的时候,就把它用铁链套在树桩里,它曾试着摆脱树桩,但是失败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它也就习惯被束缚了,即使当它长大以后,完全有能力挣脱树桩的束缚,但它却再也不会尝试了。 
   
  中国学生就像被驯化的大象,他们的独立思维、创新能力就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被那条紧紧套在腿上的“铁链”一点一点地扼杀了,即使他们长大了,翅膀也硬了,就是飞不起来。那么,束缚中国学生的“铁链”是什么? 
   
  直观看,首当其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中学,十几年的基础教育中,中国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只有一个字:分!分数是评价学生优劣、教师能力、学校水平的不二法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试教育讲求整齐划一,因此决定了教材、教法、试题、评分等整个系统的“统一”与“标准”,不能稍作逾越,连最富想象力的作文,也被逐一解构成“N段论”的八股文。中国的应试教育就像砖瓦厂的“模子”,即使填进再多的泥坯,“凸出”部分也是多余的,都将被无情地削去。“教育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奢求什么个性与创新?前些天,四川某大学一硕士研究生撰文质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被校方不屑地评价为“无知”。 
  而如果要深究,根子还不在学校教育,而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和中庸哲学。孔子所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庄子所谓“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韩非子所谓“去甚去泰,身乃无害”;管子所谓“中正者,治之本也”……“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中正求和、不走极端的处世方式,对家庭、社会的稳定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去异存同、中立不倚的思维方式与学术创新所要求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则相去甚远,因此是非常有害的。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需要系统重建,任重而道远。就学校教育这一块,从小就要呵护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天性,并有意思地对他们进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到他们都成为“驯象”之后,才学创新已经晚了。
  作者:练洪洋





 
关键词: 创新 大学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