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燕京八绝"传承正面临绝境(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老师傅向学徒传授象牙雕刻技艺。戴冰/摄

    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在研究花丝镶嵌作品。

    王国英在向记者展示宫毯织造技艺。 

    人间巧艺夺天工。燕京八绝堪当此名。  

     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而在不久前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上,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绝”代表作中,除京绣外,悉数亮相,美艳绝伦。它们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哲学。  

    然而,眼下的“八绝”,“绝”字不单指技艺绝伦,它们的传承正面临绝境……  

    绝境  

    ■创汇主力沦为抢救对象  

    ■新人留不住老人呆不久  

    采访燕京八绝的老艺人,他们喜欢从上个世纪的故事讲起,因为新中国成立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这些特种工艺最辉煌的时候。  

    燕京八绝曾是清代皇家御用的奢侈品,它们汲取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随即开办工厂,延续中华百工的匠心文脉和技艺体系,燕京八绝成为国家创汇的主力军。  

    “那时北京拥有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厂、雕漆厂、首饰厂、象牙雕刻厂、金漆镶嵌厂、玉器厂、珐琅厂、地毯厂等一批专为特种工艺美术行当设立的大型生产基地,光地毯厂就有8个。我们生产的工艺美术品大部分出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淑美回忆。  

    三十年过去了,工艺美术品早已不算创汇的同义词。产业规模迅速缩小,技艺本身的存活面临极大压力。  

    如今,北京花丝镶嵌厂、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北京首饰厂都已不复存在,地毯厂从8个变1个,雕漆厂也早已停产。幸存下来的只有几个厂子和零星的工作室。花丝镶嵌艺人从当年的2000多人降为如今的三四十人,“其中能创作的,数不过一只手”。  

    “八绝”已跌成了亟须抢救的文化遗产。2006年至2008年,燕京八绝先后有七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传承之路谈何容易。  

    ■新人留不住老人呆不久  

    “八绝”传承的核心是带徒。  

     2000年,金漆镶嵌厂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在北京工美技校招收了一个班32名学生进厂。10年过去了,全班只剩下7人还在厂里,从事核心技术业务的只有2人。“生产基地在河北,每周只能回来一次,刚转正后工资也才几百元。北京孩子哪儿干啊。”金漆镶嵌公司总经理助理、也是厂里的老职工陈同友说。去年年底,公司转而在河北当地招收农家子弟进厂当学徒,工资已经翻倍,但不到半年,50多人已经跑了10个。  

    京绣大师刘秀花30岁不到就开始带徒弟,至今带出两三百号人,目前只有8个人还坚守在京绣一线上;前北京花丝镶嵌厂副厂长季荣一的花丝镶嵌工作室也曾试着找来十几个农村青年学徒,还给大家配备了工作台,一周后人全跑了,有人直接问:“我每天做小工都能拿60块钱,你这里一天能给几块钱?”  

    新人留不住,老人也呆不久了。  

    程淑美担心地说:“在大多数行业中,五六十岁已经是退休年龄,可在‘八绝’里,四十岁算年轻人,五六十岁的才是主力军。象牙雕刻,最年轻的师傅47岁;雕漆,7个大师平均年龄55岁,工作室里的员工都是退休返聘的老工人;花丝镶嵌艺人,绝大多数50岁以上。就这么再过五年,技术好的师傅也都要回家养老了。”  

    现有从业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  

    拿宫毯来说,目前地毯五厂在做高级宫毯的有12人,但全面掌握盘金毯制造技术的,只有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宫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玉生的徒弟王国英一人。“就算是12人,基本上也只能照着坐标纸做‘死头活’,不会‘活织’。”康玉生说,厂子在外还有个负责普通宫毯织造的车间,大概有工人100名左右,可他们只会基本的织造,不会后期片剪。宫毯“三分做七分铰”,需要片剪的毯子只能运回厂里由12名工人收尾。  

    留不住人的最大原因只有一个——收入不高,收入不高的原因只有一个——效益不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