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作家北村直面钱理群之叹: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近日,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一番话在网上引来激烈争论,赞成者称“爱之深,故责之切”,反对者则认为失于偏激。
  忽略具体措辞的因素,可以看到,钱老表达了对教育去价值观化的深刻忧虑,如果教育不再以塑造健康人格为己任,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成为制造文凭的工厂,那么,这注定会为明天留下隐患。
  必须警惕无信仰、无操守、无底线的黑暗意识的弥漫,当它披着多元化的伪装,高唱道德相对主义的赞歌时,总有人要站出来,为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而发声,而辩护。
  然而,该如何捍卫我们的底线,如何修复正在沦陷的信仰能力,如何让年轻人明白信仰的价值……所有这些问题,正在拷问着每一个不回避、不放弃的中国人,为深入这一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作家北村。
  不能仅让教育担责
  记者:钱老的一席话振聋发聩,但说的其实是个老问题,可为什么一直没解决呢?
  北村:因为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文化问题。这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传统文化遭遇了巨大冲击,但结果是抛弃,而非扬弃。我们采用了一套外来的标准来评判传统的一切,造成传承中断。不否认,“五四运动”高举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但西方的理性主义是诞生在宗教传统的背景之下,失去了这个背景,就很难对其加以考量。所以我们植入的理性主义忽略了欧陆哲学对自身历史的反思与批判,于是,我们走向了积极自由,而非消极自由。
  以后的“大革命”时期,依然无暇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依然在用外来标准支撑国民精神,到“文革”时,对传统的破坏更是达到了高峰。上世纪80年代本有重建机会,但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问题又被忽略了,甚至艺术、学术、知识分子等,也被裹挟到经济大潮中。
  记者:您说上世纪90年代许多问题被忽略,依据在哪里?
  北村:这有很多表征,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大学留校的多是最好的学生,后来一度是成绩最差的学生才留校。有些问题不能完全怪孩子,因为他们失去了坐标,书是阅读的坐标,老师是榜样的坐标,如果这些都模糊了,孩子们又能怎么办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