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易中天:很希望有机会讲孔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独到的幽默、饱满的灵思、高远的心境”,有观众这样评价央视“百家讲坛”正在播出的节目——《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先生对本报记者说,没有那么玄乎,就是觉得好玩、有趣而已。3月18日,易先生接受了记者电话采访,对提到的问题,他一一用E-mail作答——
    山东遍地是文化就是喝酒受不了 
  问:看您的节目,觉得您是个很有趣的人,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吗? 
  答:节目不是生活吗?生活不是节目吗?我不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我的主张是:认认真真做事,认认真真做人;高高兴兴做事,高高兴兴做人。 
  问:您最喜欢谁的书?影响您最大的书是哪几本? 
  答:最喜欢马克思的书,鲁迅先生的书。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鲁迅的《阿Q正传》、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司马迁的《史记》、还有《红楼梦》和《水浒传》。 
  问:您的电视演讲稿什么时候能出书? 
  答:我也不知道,节目还没做完呐! 
  问:看到您口若悬河地讲,好多人都很惊讶。演讲才华是什么时候显露出来的? 
  答:哈哈。你是第一个说我有“演讲才华”的人。 
  问:我曾经到过新疆采访,觉得那是个了不起的地方,非常神奇。您曾经在那里插队,您开阔的视野,与在新疆的经历有关吗? 
  答:新疆确实开阔而大气啊!这是没去过的人体会不到的。面对巍巍雪山茫茫戈壁,你会觉得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生闲气,实在是一件可笑的事。还有,你应该也有体验的,就是新疆的天空特别透明,星星特别明亮。那是许许多多看着你的眼睛啊! 
  问:您到过山东吗?对山东印象如何? 
  答:到过,我特别喜欢山东。去过孔子的故乡曲阜,但太匆忙,没能好好领略,有机会我还想去。山东遍地是文化,就是喝酒受不了。 
  问:山东是儒学的发祥地,您谈的许多观点,对山东观众来说,显得很亲切。您觉得在当代,应该如何继承包括儒家在内的文化传统? 
  答:很希望有机会讲讲孔孟。读孔子让人善良,读孟子让人振奋。读孔子,你会觉得应该爱这个世界;读孟子,你会觉得不做点事情就太不应该了。这是我的看法,我是把儒家思想当作人生哲学来看的。继承包括儒家在内的文化传统,必须“以人为本”。 
  问:您有什么业余爱好?喜欢哪种体育活动? 
  答:到“百家讲坛”讲三国呀!那不是我的专业,我的专业是古代文学研究。这只能算“业余爱好”了。体育活动?遛狗算不算? 
  所谓“妙说”就是用哲学眼光看历史 
  问:有人认为,您在“百家讲坛”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你“大话”历史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还原历史现场感。您认同这一点吗? 
  答:我不知道你说的“大话”是什么意思。我的主张,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我经常讲的那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从人物分析入手,最后归结到人性的理解和透视。实际上观众和读者关注历史,就是关注人,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命运、前途和活法。否则,早已作古的人,关他们什么事?所以我坚持把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还原成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且也会犯错误的人。这就拉近了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观众和读者就不会觉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事不关己”。所谓“与时俱进”,就是要有“平民立场,现代视角”。历史上的那些史书,读者定位是很明确的。比如《资治通鉴》,意思就很清楚,是写给统治者看的。这个立场当然要转变,视角也要转变。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说怎么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人?其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今人看古人,应该比古人自己看得更清楚。当然,我们同时也要设身处地替古人着想,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另一个需要转变的就是表述方式。我在讲述中大量使用现代名词,首先是为了便于观众和读者理解,其次才是增加趣味,另外也是争取做到“三贴近”,拉近观众、读者和历史的距离。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问:对您进入历史、观照历史的方式,有人认为属于“戏说”。您怎么看? 
  答:还是举例说明的好。比如曹操接丁夫人回家那一段,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原文是这样的:“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 
  我的说法则是:曹操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说:织布呢?唉!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说,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织布,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了,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曹操就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请问,这能叫“戏说”吗? 
  问:您能确定您还原的历史现场和历史细节就是真实的吗? 
  答:没有人能够保证绝对的真实。谁要说能,请他立下“军令状”!其实有时就连正史也不能保证,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就说过这个问题。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在讲三国的时候,也一再强调史书上的记载不可全信。其实要说真实,真实的是人性。不管历史怎么发展,人性却是永恒的。所以我有个说法: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宋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其实,我们的先哲都在寻找不变人性的基本特征。比如孟子就列了四条: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 
  问:您曾经说“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就是妙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要用有趣的东西把乏味的东西激活?但这样激活历史,会不会让历史的真实发生变形? 
  答:解决的办法就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人性,是读者和观众最关心的,也是最真实的。所谓“妙说”,其实就是用人生哲学的眼光去看历史。做历史呢,有一个说法就是,史才、史识、史胆,我加一条,史感。史感实际是对生活、对人、对人性的一种体验能力。因为生活本身是鲜活的,历史原本也是鲜活的,而且真正的史学上的大家们写的东西都是鲜活的。司马迁就不用说了,你再去看看马克思写巴黎公社的《法兰西内战》,多么生动鲜活! 
  问:妙说历史,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需要注意什么呢? 
  答:四个条件:生活趣味、人生阅历、文学修养、哲学眼光,四者缺一不可。 
  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大务正业” 
  问:我看到报道,这些年您在书斋和社会之间出出进进,除了与电视台合作,也经常参加一些地方活动。自然会有“不务正业”的质疑,网上有人还在骂您。您对此有什么态度? 
  答: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正业”,这就要搞清人文学科是干什么的。人文学科的本来目的是什么?是人的幸福,其中就包括现在生活着的人们的幸福。这就叫“以人为本”。如果我们的学术研究全都不能为当代社会服务,“以人为本”又如何体现?如果人文学科不能“以人为本”,那还叫“人文学科”吗?所以,必须有一部分人文学者走出学院,走出书斋,走向大众,走向生活,进入公共话语空间。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大务正业”。骂我的人肯定有,我接近于“耳顺”了,所以有人骂我,第一我听不见,第二我听见了也无所谓,尽管说。说句真心话,感谢朋友们的指责和批评,尤其是那些充满善意的、负责任的批评。 
  问:我们年轻人非常赞赏您和余秋雨敢于走出书斋的举动,您对年轻人有什么话要说? 
  答:人生的道路无非两种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或者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何去何从,诸君慎之! 
  问:从《品人录》、《书生意气》到《艰难一跃》、《帝国的惆怅》,都是按说古论今的方式一路连贯下来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您的下一本书是什么? 
  答:《品三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