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马原对话余华:我们在文学上是干净的(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涉足影视
《活着》变长篇,感谢张艺谋
马原:余华肯定是一个富豪级的作家了。
余华:也就是中农水平吧。
马原:你要求太高了吧。
余华:前两天在杭州搞了一个《活着》话剧的发布会,孟京辉导演的,我们不约而同订的同一班飞机,他是头等舱,我是经济舱。欧洲那些七十来岁的大作家,出去参加一些文学活动,也依旧是经济舱。文学的地位就是这样。但在中国不一样,你要是身居要职,可能就是头等舱了。
有次有人跟我说,他参加香港的书展,请了一个大陆作家,那个作家要求来回必须是头等舱。我当时就说,这个作家肯定是涉足影视很深的,结果果然是。你就知道,影视界、包括话剧界的生活待遇,比我们要高多了。
马原:你不属于涉及影视很深的人啊?
余华:不深啊,就是《活着》改编成了电影,就这一个。
马原:谁说的,你不是动画片文学顾问(指《虹猫蓝兔七侠传》)吗?
余华:那是他们挂我的名字,没有一分钱的。张艺谋确实帮了我很多忙,但我觉得主要作用是在国外。
印象很深的是1995年,我去拜访那个出版社的编辑——当时《活着》已经在法国卖了两万册了,我当时正在写《许三观卖血记》,就问那个编辑:“你们有没有可能出版我的下一本书?”他的回答是:“你的下一本书会拍成电影吗?”显然那个电影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马原:但我没借过影视的光,所以不知道这好处对我有什么。我特别喜欢《活着》这本小说,当时看完电影我给余华打了个电话,我说:“这么好的小说,拍糟践了。”但他自己肯定是不会这么说。
我觉得电影一定要媚俗嘛,门槛要放低,照顾大众的趣味。把趣味这一部分强化了,比较哲学化的、特别宏大的东西反而被忽视了。不过《活着》确实应该感谢张艺谋,没有电影就没有小说长篇版——他先写的是中篇。
余华:对对对,先写了7万多字,给张艺谋改的时候,他这儿要一些东西,那儿要一些东西。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丢了可惜了,就全部把它搁在书里了。
马原:那个中篇版在《收获》上发的,我看了没觉得那么好,那个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劲儿非得到11万字那个篇幅才出来。增加篇幅这个事,真得感谢张艺谋。我觉得长篇版有一种拉出来的味道,就像面,慢慢抻出来了,那个味道特别棒。
创作探讨
最好的比喻一定是最简单的
马原:我对欧洲电影一直评价不高,这一点跟所有同行不一样,就像我一直也喜欢好的畅销书——比如大仲马和阿加莎·克里斯蒂。我一直是把畅销书和小说分开的,但好的畅销书和好的小说一样。基德的小说和克里斯蒂的小说在我心里是等同的,就像人类最好的智者托尔斯泰、最好的体育明星马拉多纳、泰森、乔丹……他们在我神交的群落中是一样的,平起平坐。
余华:我还是喜欢欧洲电影的,那时我们看的都是录像带,被看了很多遍,图像都不清晰了,我当时是被他们的画面所吸引。但马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曾经看过一个说法,说一个作家到了某种档次后喜欢的是自己没有的东西,自己口袋里的东西他觉得不是那么的珍贵。克林顿当总统时,请了三个他喜欢的作家到白宫吃晚饭,其中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克林顿问道:“如果只能列举一本书,你们认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书是什么。”马尔克斯毫不犹豫地回答:“《基督山伯爵》。没有一部小说可以和这本书相提并论。”
马原:这是一本简单至极的小说,真是简单至极啊,一切都那么明确,但写得真是漂亮。我每隔三四年读一遍。
余华:然后,克林顿问他为什么,马尔克斯说:“原因太多,我只想说一点,一个文盲从监狱里出来后学会了10多种语言,其中还有4种是死去的语言,这个就不得了。”所以我认为,马尔克斯是最不会写这种书的人,他才会这么崇敬这么一本书。可能你们两个人对畅销书的感觉就是一样的。
我刚才一直在想,那个诗,你还能背出来吗?是拜伦还是雪莱的,极其朴素的。
马原:华兹华斯的。“我在陌生人中孤独旅行/越过海洋在异乡飘零/英格兰啊/那时我才知道/我对你怀有多深的感情。”绝唱。
余华:对,记得就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俩那次坐在各自对面的床上,你给我背的这一段,我当时听了非常非常感动。这才是伟大的诗。
马原:没办法,一下子就征服了你。
余华:所以最伟大的文学就是这样。最好的比喻就是最简单的比喻,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关于一个人死亡、消逝之后的比喻,“仿佛消失在水中”,你说还有什么比消失在水中更干净的?这是文学的最高峰,不是花哨、抒情的语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