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 "儒风"劲吹的跨文化对话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日前在山东曲阜举行。至此,由文化部、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这一盛会已经走过了3个春秋。今年的参会人数达200多人,其中既有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成中英等海外新儒家代表人物,也有英国剑桥大学的鲁唯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李夏徳、澳大利亚的李瑞智等,还有我国台湾辅仁大学的黎建球、香港的汤恩佳等。
跨时代的儒学思想
儒学大会离不开对本身命题的探究。对儒学经典的再阐释和当代传承也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成中英提出,当前儒学的发展面临着多元发展而不求多元整合、只求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求“反身而诚”的自我德性的建立与实践的危机。他强调,要重建儒学的“本、体、知、用、行”的哲学逻辑思维方式与整体融通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将国内近年来的儒学发展分成以下4种倾向:信仰的儒学、转化的儒学、诠释的儒学和普及的儒学。他认为,借重传统的儒家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一番细致转化,才能和现代社会接榫。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提出,“清华简”《保训》篇中的“中”的涵义实际上是和谐。辅仁大学的潘小慧提出,“子见南子”完全没有后人强加的异色想象的情节,现代人不应当以此来消费孔子。
在理论的分析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知识考古的层面对和儒学传承紧密相关的孔庙、祭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台湾的李纪祥、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曲阜师大的刘续兵等探讨了孔庙相关的种种问题。韩国的林鹤璇研究了宋明时代的文庙习舞动作,金天浩则研究了韩国宗庙大祭和成钧馆释奠祭中的祭品祭器的特点。德国儒学学会的王霄冰和曲阜师大的黄怀信考证了孔子的确切出生日期和祭祀日期的演变。这些研究都为今天开展祭孔活动和孔子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知识支持。
跨学科的儒学研究
儒学与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也是与会者热衷探讨的焦点。我国台湾政治大学董金裕指出孔子的哲学包含哲学指导下的教育学思想。辅仁大学哲学系陈福滨提出,儒家的教学具有将教学转化为教学艺术,以美感化教学活动的特点。韩国岭南大学哲学系郑炳硕提出,《周易》具有哲学治疗的功能和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中心王延光提出,运用儒家伦理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进行跨学科研究,可以在儒家生命伦理学领域实现学术创新。
西南政法大学俞荣根提出“法家只讲法,儒家讲仁政”的传统认识存在误区,中国法系的基础是儒家的法思想,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不仅开创了法律儒家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古代司法由“峻”向“和”的转折,迈出了儒家“和”的司法文化曲折历史的第一步。我国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的刘振玮、高秉涵提出,在司法中贯彻忠恕之道,将温情的人道主义注入严格的法律条文和冷酷的司法衙门,是孔子的司法思想和司法实践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跨地域的儒学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提出,儒学的创新必须重新开发儒学的资源,在中华民族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文化的互相交流互动中,融合为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新文化。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等问题的化解,是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把握,这种新文化的形态和精神是和合学。澳洲邦德大学吕武吉提出,孔孟的心性体验在新时代全球的文化背景下,在和西方哲学文化交流对话之中发展出来的宗教体验,是适合当代世界精神和宗教需求的精神瑰宝。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提出,当代儒者面临重建伦理、重建规范的重大历史任务。儒家讲的“正义”和西方人所讲的“Justice”之间,具有非等同性又有可对应性。
李夏德、林存光等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多元文化并存交流、共生共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一种指引理念。在这样一种文化比较和文明对话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善于开发利用儒学的精神财富来应对和化解很多世界性的难题,来寻求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
另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是儒家的基本品格,不少学者对儒家的经世践行也有精彩阐述。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指出,儒家教育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调节性情,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可以合理利用儒家修养身心与涵养性情的文化资源以构建公民道德。陕西师范大学韩星提出,传统儒学历来都十分强调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强调道德修养和践履的同一。
本届大会在学术上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对研究方法的自觉反思,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提出,世界儒学大会自举办之初就不是要为某家某派的学说提供支持,而是要搭建一个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多学科的视角促进儒学的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提出,在儒学相关的研究中,应对思想史的知识学考据研究方法和经学研究的义理分析研究方法之间的区别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
记者 马子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