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节日成“吃节”文化内涵亟待抢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一片粽子的叫卖声中来到了,面对“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强烈反差,“拯救传统节日”已经不再是无病呻吟。 

    近年来,我国的中秋、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渐渐被人遗忘,只剩下吃的外壳:吃饺子、 吃月饼、吃汤圆、吃粽子,而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者寥寥。 

    专家们说,传统节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根脉,如果传统节日仅仅剩下徒有虚名、缺乏文化内涵的躯壳,那将是号称传统文化大国令人痛惜的悲哀。 

    端午节成“粽子节” 传统节日被“吃”成空壳 

    传统的端午节到来,记者在天津各大商场超市里看到,各色粽子琳琅满目,促销宣传热闹非凡。粽子的制作也愈加精致,还有商家适时推出粽子礼盒,推广“礼品粽子”的概念。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消费者表示,只打算吃顿粽子,略表对传统的尊重。而家里的老人对端午节吃粽子、系五色彩线、沐浴等传统庆祝方式更加重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对端午节的来历多少有些了解,而年纪再小的初中生、小学生大都对“为什么过端午节”“端午节习俗”之类的问题毫不知晓。许多孩子认为,“端午节就是吃粽子”。 

    端午节的窘境是我国众多传统节日的一个缩影。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地被人们遗忘,只剩下吃的外壳。一提到春节,就是吃饺子;一提到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一提到中秋节,就是吃月饼……然而,如果再深入地追问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等,能说上来的人便寥寥无几了。      

    缺乏现代符号 传统节日遭遇年轻人冷落 

    近年来,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形式正在走向虚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西方舶来的“洋节” 大行其道,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捕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心。 

    在“土洋之争”中,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节节败退? 

    传统节日忽视精神内容、舍本逐末地追求其物质外壳是它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和民俗学家冯骥才认为,“洋节”之所以流行,并以都市青年为主要群体,这主要是传统节日缺乏足够的载体。 

    天津理工大学的吴旭东说:“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节日里吃的东西平时也都在吃,而传统节日的载体却依然停留在‘吃’上,形式单一化的东西自然也就渐渐被人们冷落了。” 

    天津社科院教授郝麦收说:“如果不注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想让传统节日‘不走向衰落’很难。” 

  拯救传统节日文化 重在创新形式和发掘内涵 

    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人士认为,传统节日“空壳化”现象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遭遇传承困境。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也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重要壁垒。 

    郝麦收说,由于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大量“失真”和“缩水”,即使没有“洋节”的入侵,我国传统节日同样会走向没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不是“洋节”入侵的必然结果,而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还远远不够。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冯骥才说,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研究和创造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专家们认为,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如果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就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这一问题不仅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上,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教育国民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同时,专家们还建议,创造环境和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唤醒民众,尤其是加强年轻一代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和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源流,从而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作者:刘元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