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棋盘山发现2500年前烽火台 揭开50年考古之谜(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寻觅已久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原先就是一山坡,坡上的农田是早年知青们开的荒。那么,专家们是怎样在普通的农田里发现古迹的呢?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这是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 

    据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晓钟介绍,自今年三、四月间召开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开始,沈阳市共组织了40余名文物普查人员,在棋盘山高坎、满堂、望滨等地组织田野调查。这里曾经发现过青铜遗址,考古专家一直没有放弃对此地的进一步了解。 

    “通过调查分析以及走访当地老百姓,终于发现这一线索。”姜念思介绍,通过专家们多年考古经验,加上反复巡查,在这“土墩”四周发现了绳文瓦片、陶片等,这些都是战国时期典型器物。此外,还发现了汉代小瓦,由此初步认定遗址为战国至两汉时期烽火台。就在高坎这座土坡上,这次共发现战国至两汉时期烽火台4处,只可惜仅有两处保存较好,另外两处由于耕种、挖土、修路等原因,已遭到严重破坏,只剩烽火台的一角。 

    为此,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积极将此处申报为重点保护单位,确定保护范围,同时呼吁社会对此进行保护。“今后这里可能会被围上保护栏,附近也不适合继续农作。”姜念思说。 

    揭开谜底 

    “这座烽火台的发现,揭开了考古界50年来长城走向之谜。”李晓钟这样感慨地表示,发现烽火台不足为奇,而这座建于战国时期的烽火台却验证了战国至两汉期间辽东列燧的存在及其走向。 

    “以前我们在辽河以西区域发现过大量战国秦汉烽火台遗址,而且在抚顺地区也发现过几十座,但是在辽河东岸和浑河北岸却很少发现,这是重大发现之一啊!”李晓钟介绍,他从事考古至少30年。在他之前,考古专家们从建国开始便相继寻找燕长城的踪迹,这次发现算是揭开了50年以来燕长城在沈阳具体的定位之谜。此次考古专家们发现的4座烽火台,说明当时整个沈阳地区曾是长城纵深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说明沈阳应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共同保卫着辽西乃至中原腹地。”本次发现的烽火台分布范围集中,走向清晰,不仅验证了战国至两汉时期辽东诸座烽火台的定位和走向,还对研究沈阳地区战国秦汉长城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