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泰山:秦汉时代的文化制高点(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传说中的秦始皇无字碑




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史记·五帝本纪》陈述黄帝行迹,说到这位先古圣王曾经东至于海,来到“岱宗”。《尚书·尧典》记载尧四方巡守的情形: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岳;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这样的“巡守”五年一次。这一说法为《史记·五帝本纪》所采用,只是“巡守”写作“巡狩”。巡狩可以理解为以泰山为起始轴心的四方视察。而往往与巡狩相联系的封禅行为,则明确将泰山作为礼仪圣地。
封禅,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的。泰山,可以看作以“封禅”作为主体仪礼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这据说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就是东岳,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的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因为泰山的神圣,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可以说,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继续沿用了秦地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谈对于封禅的文化感觉,必定也会给司马迁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中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句一字之中,嘻笑怒骂,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巡狩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巡狩封禅等动议都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对于汉武帝封禅,历史上评议颇多,亦不乏非难之辞。与帝王正统性追求相关的质疑,其实司马迁已经曲折地提出。有人称之为“讥讽”,有人称之为“隐讽”,或说“有讽意,无贬词”。然而,我们这里的讨论所更为关注的,是封禅作为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发生于泰山的历史意义。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东渡太平洋,远抵中美洲和南美洲”。分析论者所谓“太平洋区各地的封禅文化”的研究,当然是十分宏大的课题,承当者需要世界视野和跨文化的考察路径。而泰山在这种所谓“封禅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自然是不可以忽视的。(演讲人:王子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