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两年来北京发掘汉代至明清墓葬1700余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京考古取得重大进展,两年来,文物部门发掘了汉至明清墓葬1703座,各类遗迹65处,为研究汉代考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是记者在9日开幕的汉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近两年来,在北京远郊的房山、平谷、延庆、通州、大兴、丰台等10个县市,先后发掘了汉代的遗址、墓葬、陶窑等珍贵文物,其中,规模最大、最具特点的是位于房山长沟镇南正村的遗址、墓葬区,发掘面积达6660平方米。

  南正墓葬区是南水北调工程文物勘探工作中新发现的文物地点,考古队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墓葬26座、灰坑41座、陶窑6座、灰沟6条灶5个。还出土了铜剑、铜镜、陶罐、陶鸡、鸭、狗、五铢钱等文物。  

  据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全长80公里,穿过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长沟镇、韩村河镇、城关镇、周口店镇、青龙湖镇和丰台王佐乡等。考古队根据输水管线的分布及遗址的地形特点,分出三大区域进行挖掘的。

  这几年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中发现了不少历代历朝的珍贵文物。据介绍,在位于大兴的亦庄开发区,就先后发掘汉代古墓64座,包括了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砖砌单室墓及砖券多室墓等多形制墓葬,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陶器和少量的铜器。陶器有壶、仓、盘、案、房等,铜器有铜镜、带勾、勺、铜钱等。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专家表示,这些地下埋藏物可了解汉代至明清以来各文明时期、历史遗迹及村镇演变的分布轮廓,了解汉代的制陶工艺、产业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