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考古学家牟永抗:很多文物鉴宝都背离考古学本质(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老和山遗址】 “这不是考古发掘,那是捡东西” 


  1952年6月,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期考古培训班开班。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大学设考古系,它被业内人称为“考古黄埔班”。1954年,21岁的牟永抗,进入了第三期训练班学习。之前,他刚在杭州老和山遗址,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考古发掘。
  但课上,老师的一句“这不是考古发掘,而是捡东西”,让他发现,考古不是那么简单。
  记:您被分配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时,对考古了解多少?
  牟:在这之前,我连考古两个字,都没听过。报到还不到一个星期,我就被派去参加老和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就是现在浙大玉泉校区学生宿舍U字楼。
  考古所的王文林是我第一个老师。发掘现场,前面有人负责挖,挖出一样就给我们看。王文林说是(文物),我就拍个照。但究竟是什么,我根本不知道。
  记:参加完这次发掘,您就去了第三期考古训练班,主要讲什么?
  牟:训练班上了3个月,一半室内讲学、一半野外实习。
  我们的老师有研究原始社会考古的尹达,教封建社会史的是翦伯赞,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的裴文中,还有教奴隶社会史的郭沫若,都是全国知名的考古学大家。
  记:您当时已经有了考古经验,在班里应该属于“老资格”了吧?
  牟:是啊,我当时很为自己这一年多“考古经历”自喜。
  班主任裴文中先生上第一课时讲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课间休息时,我就问:“裴老师,杭州老和山的发掘,你为什么没有讲?”
  没想到,他大声回答:“老和山不是考古发掘,那是捡东西。”这句话,对我刺激很大。原来,考古学不是这么回事。从此以后,我学习特别认真。
  记:那哪一次考古发掘,是您真正意义上的“进入”考古学?
  牟:考古训练班结束以后,文管会就派我去支援河南郑州的考古发掘。在郑州的那一年,才是我真正意义上考古的开始。
  我参加了二里岗的发掘,是解放后发现的又一个商代遗址。
  我分到C九区H111,这个灰坑里面,埋了7头猪,3个人头骨。人头骨上还挂了2串用鳄鱼骨头串起来的项链。
  我蹲在单人沙发这么小的坑里一个礼拜,中午吃几个冷馒头,冬天只穿单裤,为了御寒我学会了喝酒。晚上睡觉,就在一个宋墓上面,铺床棉被。
  第二年夏天我才发现,棉被上烂了一个我人形状的大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