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可乐”其实并不“可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流传数百年、种类以千百计的老北京小吃在二00八年遭遇了现代奥林匹克,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翻译各种小吃的英文名称。比如豆汁,有可能被翻译成“北京可乐”。(中新网7月10日)
中国菜和中国小吃种类繁多,地域特色浓郁,有一些中文名称本来就比较奇特,甚至很“土”。如何将中国菜和小吃的名称特点甚至原料组成充分翻译成英文名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去年,《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公布,其中“童子鸡”被翻译成“没有性生活的鸡”,曾经引起了极大争议。现在,奥运会来了,面对预计一点二亿人次的游客前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北京风情的北京小吃自然不甘人后,小吃翻译的问题再次被提到日程上来。
但是,将被视为小吃之魁的北京豆汁翻译成“北京可乐”,确实让人“可乐”不起来。首先,“可乐”是个饮料的名称,而豆汁则属于小吃,二者的结合容易给人以文不对题的错觉;其次,小吃突出的是特色,将饮料翻译成“北京可乐”,容易淹没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等等称谓之中,所谓的特色也就无法突出出来。
小吃是一种地域文化组成的产物,其所包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北京小吃醇厚的市井气息与胡同味道,是再高明的翻译高手也翻译不出来的。有些小吃名称的内涵不但外国人难以理解,就是除了小吃所在地之外的中国人恐怕也不尽了然,譬如墩饽饽,艾窝窝之类的北京小吃,除了北京人之外,外地人又如何弄明白这些小吃名称的意义?所以,打算通过翻译小吃名称的做法让外国人了解小吃,进而迷上小吃的想法,本来就不太现实。对中国文化和北京文化知识缺乏认识的外国游客,是不可能通过译名来了解和接纳北京小吃的。
其实,北京以及中国其他地方的小吃,往往因为称谓上的诘屈聱牙和奇特,获得了外地游客的好奇感和神秘感,才让人有了进一步品尝欲望的。小吃的文化魅力有时也体现在名称之中。同样道理,与其将小吃的名称翻译得不伦不类、甚至因为翻译而失去了小吃的文化内涵,倒还不如干脆不翻译,或者只用汉语拼音代替。这样,不但能保留小吃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反而给外国游客以名称上的神秘感。否则,如有关人士所言,将小吃所含原料都通过译名表示出来,其中的文化内涵必然损失殆尽。外国人一眼洞穿了的北京小吃,还有什么吸引人的文化魅力可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特色和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举世闻名,靠的绝对不是一两道菜名称的翻译,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饮食特色。反过来,麦当劳和肯德基风靡中国,译名还不是靠音译而成?因此,“北京可乐”之类的小吃译名,实在是多此一举,没有多少“可乐”的成分。(作者:冼兹)






 
关键词: 可乐 北京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