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无错不成书”的时代 不忍卒读的阅读(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吉林频道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解剖“无错不成书”

    20世纪30年代,鲁迅曾经这样批评出版商轻视图书质量:“这些错误的出现,当然大抵是看准了社会的需要,匆匆地来投机。”鲁迅的批评今天看来仍然适用,现代图书的“无错不成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看准了社会的需要,匆匆地来投机”造成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魏芳华认为,出版单位经营思想上急功近利,漠视图书质量,是造成图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急功近利经营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些出版社,为了赶市场,快出书,减少审读和校对次数,甚至将三审合一,三校合一,为了追求速度而人为地省略有关出版环节。 

    魏芳华认为,编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操守下降也是出版物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魏芳华说, 随着出版社改制,用人制度也在变化,文字编辑可以大量聘用,这部分人好管理、费用低,但是因其工资待遇低、地位不被重视,所以责任心淡漠的现象也就普遍存在。而且,各类出版社不顾自身是否具备条件,争先恐后地出版热点图书,如辞书、少儿读物、财经图书等,但其文字编辑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出现了不懂英语的编校英语辅导读物,不通数理的编校数理辅导读物的普遍现象,也导致编校质量下降。 

    另外,目前约定俗成的出版双轨制也是图书质量无法保证的罪魁祸首之一。所谓“出版双轨制”,就是民间书商以和出版社合作或者购买国家书号的方式自主出版和销售图书。书商们出书基本上是以商业为目的的,节约成本是他们经营的命脉,所以很少在编对工作投入金钱和精力,三校、审核、问责等制度就更谈不上了。据了解,错字连篇的《王小波全集》用的是某省人民出版社的书号,实际上却是由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具体操作的。

    “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

    鲁迅当年曾为《三闲书屋校印书籍》拟过这样的广告词:“本书屋……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 

    图书是思想的载体、教育的工具、文化的容器。对于那些倾心吮吸书本知识的读者,有时一本书就可以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见图书对于社会的进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图书的质量。任何差错,哪怕是一字一词甚至一个符号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图书的传播效果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据说,钱钟书先生的名著《管锥编》初版有诸多错误,再版时钱先生诚恳检讨并亲自改错,“亦知校书如扫落叶,庶免传讹而滋蔓草尔”,表现了对读者、对后人高度负责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办主任魏芳华说,要解决“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出版单位首先必须转变出版经营思想,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牺牲图书质量来换取经济效益。魏芳华说,一个出版社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最终要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而不是打几个快拳。 

    据了解,除了图书,目前网络、电视也成为错别字泛滥的重灾区。“笑傲江湖”不小心变成了“笑熬浆糊”,“与版主共勉”变成了“与斑竹共眠”,“刻不容缓”被改为“咳不容缓”、“脍炙人口”被换成“快治人口”,如此利用谐音粗制滥造成语俗语,无疑会对青少年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形成误导。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对此十分痛心,他说,差错率直线上升直接体现了国人对民族语言的轻视,而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显露出来,不但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这种状况急需改变。”(郎秋红 常亦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