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杨茂源: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在一起时很少谈艺术(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都是苦孩子,就为赚点钱有顿饭吃

大学时代对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那时候叛逆,不羁,追寻自由,80年代物质匮乏,精神状态却是现在比不了的,也许很苦,却很快乐。

文化汇:你们大学的时候也会有考前班么?
杨茂源:要赚钱啊,那时候在东四给小酒馆写招牌,老板付不起钱,就让我们去店里喝酒。经常去北师大。那时候学生对各样的培训班是有需求的,培训班的海报贴出去后有很多人报名,那时学费很便宜,好像就是5块钱。在学校租一间大画室,那时候和方力钧办了好几个这样的班。
徐钢:他们都是苦孩子,就为赚点钱有顿饭吃。
文化汇:现在的代班的也是为了生存。
杨茂源:这时候是赚钱的,我们那时候老赔钱,因为学费低,请学生吃饭都不够。有次骑自行车带着学生去圆明园写生,吃饭的时候发现钱不够。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
文化汇:那时候招生少,我还以为没有多少人学艺术呢。
杨茂源:那时候我们班就九个人。
徐钢:那时候考上央美是太大的事。
文化汇:而且同时考上浙美。
杨茂源:那时候很多人是这样的。
文化汇:感觉那时候的状态很放松。
杨茂源:对,那时候上课不去上,我跟老方骑车去后海游泳,九点出发从王府井到后海,就在宋庆龄故居前面,游到中午,饿得发慌,又没钱吃饭,两个人就在那里望着天画饼充饥:“你看那个花生米挺好吃的……”饿得两眼冒金星,赶紧回学校。

沙漠里的风沙和被掩埋的秘密

年轻时候的楼兰之旅,对于杨茂源来说意义非常大,那之后所有的创作都与之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对于喜欢故事的杨茂源来说,那里千百年前就流动着的风沙掩埋了无数秘密和生死离别,在那方世界化解了时间和空间的痕迹。

文化汇:为什么选择画佛像?
杨茂源:佛像对我来说不仅是宗教的东西,跟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血缘是有关系。佛像里承载的能量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很多人对佛像是有一定的经验的。光温特别合适与佛像发生某种关系。现在跟80年代相比更需要宗教,不管好人坏人,都会烧香拜佛,你看每天去雍和宫烧香的人非常多,这是时代的特征,因为人受伤以后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画佛像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出于宗教信仰。光温也是一个人人能接触的东西,当光温要与图像发生关系的时候,我会选择熟悉的,而佛像恰好合适。艺术最核心的是人,对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情感和经历。形式是可以被人拷贝的,而情感是不能拷贝的。艺术家创作是有温度的,我就是想通过光的温度来体现现代人的感受。我由于以前拍胶片的时候每天都要测量光的温度。光温是我从2006年开始测量的,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北京的温度。一直到2010年,才开始考虑要把光温转化成图像。通过颜色的冷暖来代表光的温度。不喜欢直白的表现。
徐钢:关于佛像和地域性的关系问题我补充一下。1993年茂源去沙漠,碰到一座古城,叫作迈德克,很奇怪的是,古城是圆的,而周围所有古城废墟都是方的,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有学者做敦煌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圆形是受到欧洲文化的影响。后来茂源做了很多圆滚滚的东西,跟这个触动是有关系的,虽然茂源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影响,这个地域意义是他个人化的经验,从历史情景中去考虑,是非常清晰的。
杨茂源:当时进入所谓的丝绸之路,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是一个埋藏了很多秘密的地方,发掘了大量的文书,这些文字都藏在大英博物馆。这些文书给我的印象是不断被沙漠掩埋,被风沙移走,再掩埋,这直接影响到我以后的工作方法。作品中常用的打磨就跟这种潜意识有关系,河滩的鹅卵石,最终会被磨圆,我们公认的最美的形状就是圆,这就是我的工作方法的线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