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解读胡适(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他在文化上激进,在政治上温和保守
记者:胡适的文化主张中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周质平:他认为对于外来文化要有充分的接纳。胡适的意思是说,两种不同文化接触的时候,每一种文化自身都有惰性。这种惰性是必然存在的,它可以保留住每一种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你不需要特意去保留,它就会在那里,不会因为两个文化的接触消失掉。
有人认为胡适可能对祖国的文化没有信心,其实不然,他对于每种文化都有充分的信心。在他看来,中国人不会因为吃吃西餐、看看外国电影就变成外国人。你看看香港,没有比香港人西化更深的中国人了,150年的殖民地,但你到香港去,却能感受到香港人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
胡适的态度是: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不要先存着取长补短的意识。应该先尽量接纳,接纳后自然会有一个筛选,会呈现一个中国特色。
记者:所以在胡适那里没有“体用”之说。
周质平:对。在我看来,他最大的贡献应该就是在西化的过程中,终于打破了所谓“体用”的概念。
记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文化主张上是比较激进的,而他在政治上则比较保守,倾向温和渐进式的改良。你怎么看待他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周质平:是,他在文化上激进,在政治上温和保守。这与他受杜威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杜威对他最大的影响,是说所有的改变都是局部的改变,而非通盘的改变。所以,在政治上,胡适相信现有的制度有它存在的意义,应该在现有制度上做一点一滴的改变,而不是全然推翻。但是胡适的这种态度也有一个例外,他对于孙中山推翻满清政权还是支持的。他曾经认为如果戊戌变法能成功就更好,但他后来还是觉得孙中山推翻满清政权是必要的。
可是在文化上,他又觉得对于一个老旧的文明必须有新的成分来激起一个新的生命,(对于外来文化)不能在还没有接受之前就先进行筛选。他在《我们对于近代西洋文明的态度》一文中,就提出打破中国人的“精神物质二分法”。有些中国人常常自诩自己的文明是精神文明,说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胡适觉得这样的分法是没有道理的。他用了个比喻,说我们不能坐在舢板船上自夸精神文明,而嘲笑五万吨大汽船是物质文明。他认为只有在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才能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
1927年胡适再赴欧美。当时,他给老师杜威写过一封信,说他这次出来,没有兴趣谈中国的精神文明。他说自己不像泰戈尔,在洋人面前大讲东方的精神文明。他认为东方的精神文明只是落后和贫穷的遮羞布。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和梁漱溟、冯友兰是不同的。
很多人误会胡适是要“打倒孔家店”的,其实他自己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字眼。他对于孔子还是相当推崇的。我们常把“五四”视为一个“反孔”的时代,其实“五四”那一代中的很多人,包括胡适、林语堂等,他们是提倡还孔子的本来面目,而不能受宋儒太多的影响。因为我们后来谈到的孔子往往是经宋儒解释过了的,把孔子讲得很不近人情。
胡适写过一篇文章叫《说儒》,在这篇文章里将孔子抬到了非常崇高的地位。他也经常引用并一再提倡《论语》中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关键词: 胡适 解读 人物专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