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孔子思想中的旅游文化:周游列国悲壮而伟大(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新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来源:大众日报 

公元前 497 年的初春,孔子和他的“旅行团”上路了,在吱扭作响的牛车上,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54岁的孔子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一张典型的国字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皱纹,额头上横刻着春秋的痕迹,厚厚的嘴唇有些干裂;略带疲惫的面容却掩饰不住安详与忧郁,一双深邃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凝视着远方,身后年龄悬殊、衣衫破旧但却十分整洁的一二十个山东汉子追随其后。空旷的山野,苍茫的天宇,在走出鲁国大门向西的路上,“周游列国”的神圣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十四年的旅行不仅走出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走出了齐鲁大地上的“旅行家”孔子。

好客山东:孔子向世人发出的邀请

孔子为了保持自己的高贵人格,离开了父母之邦鲁国,为了宣传他的治国理念,开始了为期14 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历经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空间上跨越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孔子一生活了73岁,他用平生将近1/5的时间来“旅游”,这样的旅行家在今天都属凤毛麟角,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在离开鲁国边境的时候,孔子徘徊延迟了几天,最后满怀着对祖国的眷恋,孔子慨叹道:“迟迟吾行也,何以去父母之邦!”孔子在遭受排挤与冷落的困境中,何以发出这样的慨叹呢?

众所周知,孔子是山东大地上走出的圣人,在途中他时时不忘自己的祖国——鲁国。山东地处海岱之间,藩列齐鲁之邦,深厚积淀的文化传承和雄浑博大的自然风光使山东自古以来具有着独特的风貌。尤其是对于周代礼乐文化的保持与传承,让孔子念念不忘的同时深感自豪。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鲁两国的文化已经接近于“道”的水准,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居于领先地位。齐鲁文化在孔子时代,已经形成了对诸侯列国的巨大向心力。当时远在长江以南的吴国,派使者季扎访问鲁国,并会晤了孔子,就对鲁国的文化赞叹不已。 客从远方来,是让人愉悦的;让朋友来有所得,是让人欣慰的。我们可以想见,孔老夫子当时的心境是多么的自豪而愉悦。

《论语》的开篇就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今天可以这样认为,这就是孔子代表自己的家乡“好客山东”向世界人发出的邀请。当然,孔子也是纯朴好客的山东人的典型代表。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历尽无数的艰难险阻,尝尽了酸甜苦辣,但是,孔子却是乐观的,豁达的,温暖的。可以想象,旅行中的孔子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才能发出“有朋自远方来”的邀请。今天“好客山东”的品牌已经由一个旅游品牌延伸成整个山东省的名片,“好客山东欢迎您”响彻中华,凝神望去,在这背后,我们不难看到孔老夫子温暖而亲切的笑容。

周游列国:一次悲壮而伟大的旅行

人的一生,就是一次旅行。或荆棘坎坷,或风光无限,人生有顺逆,风景却无尽头。正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中所言:“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就像一个执著的旅行团团长,带着以子路、颜回、冉求等众弟子组成的一个“旅行团”,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而这一趟旅程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这一走就是十四年,而且,在这个漫长的文化苦旅中,他体验山水,感悟人生,顽强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走,一次又一次地推销着自己的政治主张,虽然四处碰壁,但是,愈挫愈奋,百折不挠,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一个旅行者的使命。这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旅行。

同时,这还是一次悲壮的旅行。在14年的旅程中,有过陈蔡绝粮之厄,有过匡人之围、桓魋之难,栖栖遑遑,甚至被人讥讽为“丧家之犬”。在他的政治主张一再难以推行的情况下,孔子还依然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希望于慨叹。

2500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一直被中华民族尊奉为社会人生之圭臬,并逐渐演变成“内圣外王”的“修齐治平”之道。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其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是密不可分的,他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在旅游中形成的。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人生的思考,提炼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智慧。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倡“有教无类”,还非常会“寓教于乐”,在“游山玩水”中给人不少的教益,他几乎是在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感受着自己的游历生涯。

山水之乐:孔子对人生真谛的领悟

孟子曾以递进的描述方式,记载过孔子的两次旅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就是今天的蒙山,而泰山上至今还有一处景观:孔子登临处。蒙山海拔不高,泰山也不过高1680多米,何以能够俯视山东全境,乃至俯瞰天下呢?旅游中,视野豁然开朗,高度瞬间提升,认识自然会有新的高度。

可以说孔子“集大成”思想的至高境界,除了他孜孜不倦的敏而好学、无时无地的思索之外,实在得益于他一生不管是主动抑或被动的长期“周游”。在旅游中感悟,在感悟中思索,长期的思索又集结成了他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三十来岁时,孔子曾经有过两次出游。一次是向西,到了东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阳;一次是向东,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从54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这可以理解成是一次“文化苦旅”。

以今天的眼光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向北到过黄河,最南边所到之处是今天河南的信阳,不出今天的山东、河南两省,但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这已经是大半个“中国”。祖国大地上的壮丽山河,无疑给了老夫子深刻的影响与性情的陶冶。可以说,如果仅仅局促于曲阜一隅,是难以让孔子最终形成“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的圣人情怀。

孔老夫子初见泰山,由衷地感叹道:“巍巍乎!”走到黄河岸边,又深情地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孔子后来总结为两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岿然不动,象征仁者的泰然与坚定;水,周流不断,象征智者的思辨与柔韧。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与水已经成为性情的寄托与象征。

其实,孔子热爱生活,是个非常重视自然和本真的性情中人。

在一次孔子与其弟子关于人生理想的对话中,孔老夫子对山水的热爱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当时,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子路自信地表示,用三年的时间,可以治理好一个大国;冉有略微谦虚,说用三年的时间,可以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 看到孔子漠然的表情,公西华更谦虚,表示只能做一位司仪,这也是儒者的本职工作。最后出场的是曾点,他没有表示出对政治的热情,只是淡淡地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暮春时节,到沂河里游游泳,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小歌回家,仅此而已。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太赞同曾点了。可见在孔子的思想里,返璞归真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孔子在面对绵延青山和浩淼碧波时的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走到齐国听到美好音乐时的感受……所谓一花一世界,其实,孔子就是用自己重要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事情,快乐和财富也不成正比,人生很多美好的体验都在于自己的心态,只要有了快乐豁达的心胸,只要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就能随时旅游,就能随时获得快乐。所谓人未动,心已远,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一颗旅游的心。

孔子晚年,游历归来,不再东奔西走,但是,却仍然能放眼天下进入了另一个静宁、安闲的时期,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十四年的游历,可能这种人生体验不会来得这么深刻和强烈,孔子的晚年也不会步入一个如此祥和的心境,这应该都是旅游的功劳。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那只是儒家所要躬行的实践;而悠游天下,寄情山水才是人生所追求的本真,是人生的最高意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