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国维“境界”的西学来源(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康德看来,天才无须学习,因为他不遵从任何特定的规则,独创性是其首要的特征;其创作不由模仿中来,但必然成为后世的尺度或评判的标准;他既不能把握自身的创造,也不能将其创造活动描述出来,并传达给他人,这些东西只是作为自然的规范。天才的理念在自然赋予模仿者以同样比例的心意能力之时,才能够激发模仿者的理念。因此,他说,“优美艺术的典范是留给后世唯一的导引,……它只能在陈旧的、僵死的,而现在则只能作为在学术保存下来的语言中成为经典”(上引书,第310页)。而王国维的“古雅”说则正是基于后世对经典的学习和模仿之上,“博学”对一般作家所具有的必要性正在此处。
天才与一般作家不同,康德以为,前者拥有一种“精神”,即一种超乎于我们日常经验之上、甚至连他自身也无法把握的 “审美理念”,这决定了天才的“观物”方式是以自由想象力为特征的“直观”,作为天才“观物”的基本方式,“直观”到了叔本华那里成为个体超越特定时间和空间,以及因果关系之上的一种艺术家式的沉思方式(Betrachtungart),后者能够直接通达世界的本质。“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正是上述艺术家顿悟方式的生动表述。
如果把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连起来看,我们就会知道,在他看来,天才艺术家的顿悟并非如叔本华所描述的那样来得直接,相反,它需要经过艺术家的长期学习和模仿,需要经过艺术家的长期精神努力和求索才能获得。在这里,王国维描述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境界与许格提出的人类认识能力的三个境界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是人类精神能力发展的特定阶段。
康德将天才的产生归于自然,旨在打通自然与自由之间的通道,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展开的动力则只限于主体的精神自身,人的自由在王国维那里并不来自于自然,而是来自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历史当中,它需要穿越具体的传统和历史来实现自身,我想,这或许就是王国维先哲学、后文学,最终投入历史研究的原因吧。
人们一直把 “境界”视为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王国维最具独创性的学术术语之一。然而,自从这个独特的术语产生以来,学术界就在其来源问题上争论不休。近年来,这场论争分明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论者或以为王国维的“境界”取自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或以为它是中西思想汇通的产物;或以为其与传统文学批评并不相通;或以为它来自王国维的哲学导师叔本华;或以为它源自东方的佛教思想云云。然而,这些争论并没有使“境界”一词的意义更加明晰,反而使其显得越发扑朔迷离。针对上述困境,笔者尝试首先将“境界”这个学术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隔离开来,从而把它读入王国维早年译述的学术领域,即19世纪欧洲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具体历史语境当中,以期发掘这一术语复杂构成因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