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梁晓声:不会再写知青题材 将回归虚构小说写作(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执着与无奈,以及他们在沉默中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14年前,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的著名作家梁晓声,突然推出一本看似与文学毫不搭界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其后,梁晓声又于2012年推出了新作《郁闷的中国人》,以一个时代见证人、时代病相剖析者的身份,直面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痼疾,以事态、事实、以鲜活的底层状况采样“脉诊”国情,字里行间灌注着作家深沉的“劝世”“醒世”“忧世”之心。在书中,他预言,“郁闷”对中国是一种困扰,但又蕴含了可贵的契机——未来的30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除了经济,还有许多的实事要做,其中改变“文化缺席”的现状尤为迫切。
更重要的是,梁晓声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老三届出身、“最老的愤青”,行文不再以愤懑为情绪主线,而是旨在给出了切实的药方。日前,在广州宣传新书的梁晓声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建言”的自觉贯穿于他新近的写作和言论之中,而严谨的政治社会评论,比起网络上只图一时痛快、戾气横溢的发泄,自然对这个时代要有益得多。
谈文化
“文化缺席”造成很多“半脑人”
记者:您在《郁闷的中国人》中写道,中国当下各阶层的矛盾都与“文化缺席”有莫大的关系,“文化缺席”体现在什么方面?
梁晓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拥有最多不爱读书的人。我国年人均读书仅4.5本,扣除教科书,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一本。而排名最前的犹太民族,每年人均读书64本,这就是差距。
近20年来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增加了,但读书的比例却越来越小,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喜欢读书了,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说上网是为了阅读、学习,这点我不相信,大多是在看垃圾、煽情的东西。有时我看到外国科学家写的科普书和科教书,就会自惭形秽,人家一个科学家文学功底都可以这么好,而我们的科学家写出的东西,大多数偏于晦涩生硬。现在的大学培养了太多的“半脑人”,只有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感性脑区退化。
梁启超说“要用文学造新民”,蔡元培说“教育救国”。梁启超也罢,蔡元培也罢,政治观点不同,但都是认识到国民文化缺失。然而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正取得了多少进步?中国的改革在经济改革方面,步子很快,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建设上,可能会是碎步、迂回、渐进,往往是像花旦一样绕舞台兜圈子。那么未来十年内,我希望在这一点步伐加快一些。
记者:近些年很多的知名作家、评论家把传统的写作延伸到网络上,开设微博、博客,您本人的微博为什么不再用了?是否与您关于“自杀移民”的言论在微博上遭遇了曲解有关系?
梁晓声:我已在博客里说得很清楚了,之所以我如此愤怒,是因为这种篡改歪曲了我对未来中国的判断,对此,我对微博充满了警惕。另外,微博若想获得大量转发,140字内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说得有趣,有趣恰恰是危险的。若大家争着如何有趣,微博的氛围就会形成游戏的状态。一些人沉迷于当公共知识分子,为了增加粉丝和引起社会关注,经常弄些没常识、耸人听闻的东西。每天无数次都在想,下一个140字以内的话该说什么,说什么大家喜欢听的,传播什么能让大家传来传去。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是非常可笑的,变成这样他还是知识分子吗?
中国的许多问题是需要严肃地来看待,待真正讨论的时候,你会发现当我们把一个问题拿出来辩论,都变成了大家更习惯于用有趣的喜感方式去表达,许多微博都有意思,而有意思恰恰是危险的,是陷阱。你有意思,我比你更有意思,都比着怎么有意思,这难免令人忧虑。我希望我写的东西应该是严肃、郑重的、考虑明白、表述清楚、直指要害的,所以我放弃了微博。我的态度是没有必要就不参与,如果参与一定是真诚的表达,而且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表达。
记者:在以往,不少人都以“老愤青”来评价您,而现在为什么您的言论和作品却变得愈发温和?
梁晓声:张艺谋有部电影叫《有话好好说》,很有启发性。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的作品充满了鲜明而强烈的愤怒,而现在,那些社会问题变本加厉,我的文章反而变得温和了,这乍看起来很奇怪。原因在于我逐渐发现,有些是属于社会问题,那些社会问题不是写一两篇文章能解决的。我原先被选为政协委员时,开会的时候其他人都紧张兮兮,怕我说出什么不合时宜的话,这样即使你说了,别人不敢听也听不进去。说话的艺术在于使听的人愿意听下去,让人觉得有道理从而打心底接受。意见表达并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训导别人,也不是“顶”、“扔板砖”这种充满戾气的情绪表达。我希望官员也看我的书,了解群众的郁闷,这样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