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忠实"白鹿原上"细述乡土情 16幅插图现原上瑰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忠实的新书《白鹿原上》近日由盛大文学华文天下策划出版。据介绍,该书收录了《原下的日子》、《告别白鸽》、《拥有一方绿荫》等作品三十三篇,细述了白鹿原乃至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另有十六幅插图再现原上瑰景。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对当代读者和多种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影响,写作该书时,陈忠实曾专门回到祖屋创作,如他所说,只要在原下写作,便进入“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在祖居老屋里创作《白鹿原》的十年,也是让他“最沉静最自在的十年”。《白鹿原上》分为“陪一个人上原”、“绿风”、“半坡猜想”、“晶莹的泪珠”四个部分,抒写了原上的万千生灵与深刻史载,其中不乏作者个人创作的灵感之源。春天的旋律从寒天里两只斑鸠的躁动中流转而出,如此场景竟使陈忠实落下泪来,也引起了他在“家有斑鸠”这个章节的幻想与等待;亲手在园内种下的一株幼苗,历经数载愈发茁壮,叫他心头不住惊喜又为之颤动,不禁寄私情于“拥有一方绿荫”中;圆顶无柱的标志性建筑,装殓幼童的瓮棺,半坡上的遗址诱发作者无尽大胆的猜想和推测;“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将四季多变的灞河、河上古老闻名的华胥镇、记载着蓝田猿人远古传奇的公王岭,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条倒涌的逆流,也被写在或长或短的散文和小说中。
  出版方介绍,一部作品若要拥有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作品本身,另一方面则建立在作者的文化、人格与精神这些背后的力量上。对于陈忠实来说,“离开土地是最深的痛”,也正是在这片原上,这些经典、鲜活的作品才得以诞生和延续。
  同时,陈忠实也讲述了他创作《白鹿原》的一些灵感来源,比如查遍三县(蓝田、长安、成宁)县志,其中贞妇烈女们的故事最为“沉重”。这些典型案例被高度概括,编有代号的年轻活泼的生命,终其一生却换来寥寥数字,使作者也不禁高声念着她们的“名字”,试图拂去历史的灰尘,向她们行着隔绝时空的庄严的注目礼。此事的触动引发了陈忠实对反抗婚姻的女性形象的刻画,他利用当下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捕捉其态度与言行,才有了白灵反抗不合理婚姻制度的生动形象,作者坦言,田小娥确是“意外的收获”。原生态的秦腔、传统的知识分子朱先生……正是有了真实生活的原型,《白鹿原》中的人与事才有了分量、显得深刻。白鹿原和原上厚重的历史,不仅是创作素材的累积,更是他与乡村挚情的纽带与桥梁。如他在文字中记叙的“我听见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我沏下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晨报记者 刘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