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大剧院时代 再回戏楼看戏(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戏楼是给京剧折子戏准备的
管弦笙琶弹尽人生百态,舞榭歌台演绎沧海。戏楼记载着中国戏曲的兴衰,也承载着票友对戏曲盛世辉煌的追忆。
追溯最原始的演出场所,是广场、厅堂、露台,进而有庙宇乐楼、瓦市勾栏、宅第舞台、酒楼茶楼、戏园及近代剧场和众多的流动戏台。就其分布来看,也极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平原到山区,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几乎都有或大或小、繁或简的戏楼。戏楼就是过去中国人的剧场。
戏楼演唱兴盛于宋元时期。那时主要的演出场地还是勾栏,戏楼只是清唱场所。到了明代中期,勾栏衰败,戏楼才成为城市演戏的固定地点。
在老北京,戏园与茶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许多茶馆最初只卖茶,后来陆续增添了评书、杂耍,最后经改建变成了戏园子,好多戏园就叫做某某茶园。其建筑本身也与茶馆接近,一般有楼,楼下是池座,放着长条桌子和板凳。池座两旁是散座,所谓无桌招待。民国时期池座后边还设有专门的军警弹压席。
戏园子里的环境嘈杂,卖香烟、瓜子、花生、糖果的小贩穿梭往来,经常不断兜售。扔毛巾是传统,热腾腾的毛巾总是从戏园一角被扔向另一角,也有从楼上扔向楼下的,但总能被默契地接住。
来看戏的多是一些有钱有闲之流,像八旗子弟、小报记者、赋闲在家的官僚和官太太。他们对戏早已耳熟能详,仍然听得摇头晃脑。有的人则是外行,来此纯粹为了凑热闹;还有带小孩入场的妇女,小孩时常哭闹起来干扰观众,有时尿了场还会淋到台下观众的头上。捧角的戏迷和小报记者时有纠纷,双方又叫又闹,甚至发生斗殴,这时的戏园子乱得就像开了锅的粥。
戏园子总是人满为患,尤其是有名角露脸时,票卖光了,还会卖蹲票,蹲票没了还会卖挂票。即用粗绳子把板凳悬在戏楼的栏杆上,骑着凳子,打着秋千看戏。于是,众人都顾不及看戏了,别过头来看着稀奇景致。
戏园子,就是一出人生百态的戏剧场。而这些,到了50年代戏改时,嘎然而止。
20世纪以来,西式剧场已经开始被引进,50年代戏改时,让所有的戏曲都到西式剧场(苏联的镜框式舞台)中去演出了。
戏楼由此中断。拆的拆,改造的改造,有的成了电影院,有的变成卡拉OK歌城。
戏曲评论家傅谨认为,“很多人谈戏改只关注它摒弃封建糟粕的优点,却忽略了其中戏剧观念的问题。其实戏改的思想背景和审美趣味,更多是从西方来的。改革者追逐的是西方浪漫主义和苏联宏伟的大剧院。他们看不起戏楼,觉得脏乱差,对戏剧具有破坏性。确实,如果在戏楼演易卜生和契诃夫是不适合。但戏楼是给京剧折子戏准备的。”
戏楼就是这么个地方,可以来去自如,不必从头看到尾,看客可以随自己喜好来观赏某一段“角”的表演。
现在人认为传统戏曲太拖沓和冗长,那是因为它是和以前戏楼里那种随意的观赏环境相匹配的。抒情艺术与休闲氛围的匹配,必定需要戏楼这样一个地方去孕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