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那些天真烂漫去哪里学习坚强的理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早报特约评论员 冰启  
  开学了,“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的欢快歌声,传递出孩子上学时内心的快乐。但是,这种读书的快乐,有几位同学却再也无法体会。据沪上媒体报道,开学两天来,在全国范围大力开展生命教育之际,本市却连发四起初中生坠楼事件。
  是什么让花季少年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做出这样令人悲痛的决定?不妨看看媒体对其中一名坠楼学生的报道——所有邻居对孩子的印象是乖巧内向,很受父母宠爱;在老师眼里,他也是个乖巧的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平时交代他的工作都能积极完成,成绩在学校算中上水平,在预备班的两个学期里,他的品德测评全是优,班主任在预备班第二学期给他的评语是,“你心地善良、脾气温柔、活泼可爱、为人坦诚……”
  所有这一切均表明,在老师、家人、邻居心目中,这是一个好孩子。这个好孩子,正在按大人们所设计的成长模式“健康地”成长着。
  可是,也许所有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今天的学生,为了成长为父母、老师、周围人眼中的好孩子,他们正承受着大人们所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压力。
  从上幼儿园(也许更早),孩子们就开始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在“不要输在起点”的叫嚣中,家长们个个攀比着对孩子实行“早期教育”。有的孩子四五岁时,就上了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培训班,学英语、学舞蹈、学画画。家长不但认为送孩子上的培训班越多,心里越踏实,而且也时常向周围的人展示孩子的教育成果。孩子越是配合,越被认为乖巧,越有反抗,便威逼利诱。哭哭啼啼被家长牵着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孩子,带着疲惫不堪神情奔波学习的孩子,并不少见。而这个时候,家长们、老师们总会夸孩子懂事了,全然不知道孩子的内心是怎样的色彩。而当家长们尝到这种“早期教育”在小学入学时所具有的“优势”时,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无比正确。
  等到上了小学,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的应试教育网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从此陷入了长达十二年的题海泥潭。表面上,所有学校都宣称自己在进行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不再关注升学率,不再用学生的分数来考核、评价老师。而实际上,在小学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告诉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争做第一名;在教室的黑板上,天天推出红花榜或星星榜,排第一,奖第一,校园里处处充满着竞争的氛围。在学校的要求下,所有家庭都发动起来,晚上陪读、批改学生的作业,家长俨然成了作业辅导员和批改员。
  这样的教育,完全以知识教育为核心,以升学教育为导向,把教育异化为竞技教育。其他的教育,包括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都极为次要,而且即便开展,也为知识教育服务。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附加着分数关系,成绩关系;孩子与同学之间,不是单纯的同学关系,而成了竞争对手,升学的名额竞争中有你就没有我;孩子的生活方式,就是上学学习、回家学习、双休日也学习。在这样的教育中,即便公认的“好孩子”,他们也不但内心苦闷,而且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盲点。
  就整体情况而言,今天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身体素质极不乐观。2004年的一项资料显示,近十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加重趋势。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对18000个咨询电话记录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疑难问题主要集中在14个方面,其中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2008年,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
  不可否认,过去几年来,教育部门为扭转风气,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由于严重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没有根本变化,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依旧坚挺,问题反而还在进一步强化。为此,我们期望能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变教育观、改变社会用人制度,加快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在知识教育之外,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的个性在健康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家庭关系(愉快而平等的家庭氛围)、同学关系(团队互助)中得到发展,快乐成长,而不是在大人们的约束下,成为人格畸形的“好孩子”。
  救救孩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