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者的身份明星的范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电影演员有演技派和偶像派之说,作家也不乏频频抛头露面者,而学者以明星姿态被人论及的,却如凤毛麟角,除了余秋雨先生,最近又出了一位,他的讲座不但被追捧,粉丝们还自称“易粉”,更有女fans恨不得以身相许。真所谓学者的身份,明星的范儿。他就是易中天。
学者明星化
“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太子家令是个什么级别呢?算是一个中层干部”、“你小子浑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你听过这样的历史课吗?这样的历史课尽量不用专业术语和文言,而是以讲授者自己的语言翻译正史,融现代语言于古代生活。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用这种手法将西汉前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从容地表达出来,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许多观众正是受他的影响重新引发阅读历史、钻研历史的兴趣。易中天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易中天的铁杆支持者号称“易粉”、“乙醚”,其狂热程度直追“超级女声”中“玉米”、“凉粉”、“盒饭”。易中天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就在于做到了“让读者喜闻乐见,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够读懂”。
亲民成就了易中天
“品读中国”书系让易中天迅速走红。真正成就学者易中天的不是学术书籍,而是电视传媒。学者万千,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
往根子上说,这个人是想做一个“亲民学者”的,心目中亲民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认为你是自己的一个邻居,一个亲戚,一个朋友,一个熟人。换言之,他有着一个平民的立场。
有了立场,还得独辟蹊径。易中天很注重的是一个“品”字:一种琢磨,一种品味,去看看历史究竟能给人们什么启迪。所得结论未必权威,但有一定的个性。易中天一直站在讲台上,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百家讲坛》。他的成果大多诉诸听觉,这无形中影响了他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就是要用大家能听明白的话,讲大家想听明白的事。具体而言,易中天很注重讲故事,懂得细节的魅力,举例很多。在掌握了一定的史实后,易中天也常常会揣测历史人物的心理,同时注重当代人的接受心理。这依靠的是阅历、才情和对人性的参悟。易中天不是在颠覆历史,也谈不上真正还原历史,我宁愿说他是在晾晒历史的一些褶皱,并将它们置于一般读者的面前。他还经常会把古代的官职“换算”成当下的名称,以便理解。这是一个心里装着读者的学者。
央视力挺很重要
央视这个影响力巨大的平台也是易中天得以走红的重要原因。
商品时代,一切均需成本,成名亦然。易中天便挨了不少骂。身为中文系教授,却公然说史;频繁现身于电视节目和社会活动,有作秀之嫌。
从电视到图书,大家热热闹闹地去看易中天了,并不意味着去看历史了,而易中天版的历史又有着可商榷之处。历史能够这样讲吗?能够由一个中文系教授、一个搞过美学的人来讲吗?
易中天或许应该明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太有地盘意识,不得“越位”,否则便是不务正业,而易中天这个人属于异类,在学术上倾向于“流寇主义”,当然不信奉什么“从一而终”,也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既然来讲历史了,就要靠真功夫说话。在《帝国的惆怅》一书的“跋”里,易中天表示自己是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作为典范的: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他心仪的是对历史的“趣说”与“妙说”,他的确做到了趣说,尽管有时史实展开得不够准确。我个人的浅见是他缺乏真正的独特的思想和文采,所以还没能达到黄仁宇的高度。他更像是一种过渡,一种文史类的“科普”,可惜我们往往误把科普当成了小儿科,其实大科学家霍金和大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都是搞科普的。
在观众和读者的心目中,这个自称外行的历史讲述者是好玩的。深究起来,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晓畅明了,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笨重乏味;与其说易中天有多么大的娱乐性,不如说整体意义上的学者们太严肃。在和专栏作家小宝的对话中,他表示要有三个对接: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对接、学者和大众的文化对接、学术和媒体的文化对接。
终究,一个学者还是被明星化了,他自己没有料到,亦无法控制。很快有头衔飞来:余秋雨第二。偌大中国,真正在大众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学人竟就这么几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