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尊师重教的内涵不能退化成比拼送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早报特约评论员 冰启 
  
  据报道,教师节快到了,送给老师一枝鲜花,还是一张礼券?这些都不在学生家长竺先生的考虑范围内,他打算送一件特别的“大礼物”:邀请女儿的3位主课老师“日本游”。
  诸多事实表明,给教师送礼之风已经愈演愈烈——以前学生给教师表达心意的,是一张贺卡、一束鲜花,而现在,在很多家长看来,上百元的月饼票已根本拿不出手,在一些学校,家长给老师送礼的最低标准已经是价值1000元的礼物。究竟给老师送什么礼,成为家长的烦恼。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样的传统我们理应保留,然而愈演愈烈的送礼风,并不意味着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越来越深,“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而是反映出当下的师德情况不容乐观,师生关系已经严重功利化,这从送礼之中的家长、教师、学生心态,可见一斑。
  送礼的家长很困惑。主动送礼的家长,主要是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照顾”一点,多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如当学生干部,甚至是在评优、升学推荐等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中,为孩子多多提供机会。被动应对的家长,则是担心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处理不到位,影响孩子获得机会,直至影响升学。不难看到,家长因为“孩子的现在与未来掌握在教师手中”,于是在学校、老师面前处于弱势,家长普遍为“潜规则”所折磨,他们担心学校内部存在潜规则,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潜规则的受害者。
  接受礼品的教师很困惑。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一些人,利用手中或大或小的权力,主动向家长提出“暗示”,但更多的教师其实是坚守师德标准的。可就是这些教师,也面临“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的尴尬处境。收,不但有违自己的良心,而且也不得不相机兑现对家长的某些或大或小的承诺;不收甚至退回,则担心引起家长担心,影响今后的沟通。于是在礼品档次步步升级中,师道尊严其实在步步下滑。有调查显示,有近70%的家长认为当前师德状况很不乐观。
  处在家长和教师中间的学生也很困惑。教师和家长的这一切,很难逃过现在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甚至会在同学间进行攀比,担心自己的父母在向老师送礼时,给自己丢脸,让自己失去机会。这种教育,在孩子身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
  以上这些情况,不但加重家庭的教育负担(包括物质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但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也为教育改革制造阻力。尊师重教不可丢,“送礼风”更不可长,要让教师、家长、学生摆脱“送礼”的困扰,在我们看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从根源上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评价的透明度,建立全面公示制度。尤其在选优、评优、升学推荐等重要事情上,应做到公开透明,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教师用手中权力寻租的潜规则空间。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保送生丑闻、特长生丑闻表明,建立公平透明的学生评价体系,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刚刚于9月1日发布的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就规定,教师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虽然对于教师的收礼行为,目前还很难用法律进行约束,但教育部门和学校还是应该通过制度(例如校规)约束和道德呼吁(通过给家长的公开信或者入学说明书,婉拒送礼),维护纯洁的师生关系。
  再次,在学校的管理中,建立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教师委员会负责审议有关教师事务,而家长委员会有权听证学校重大决策,为学校发展、教师评价提出意见。有家长委员会参加学校决策、教师评价,可以制约、平衡家庭与学校间的关系,防止学校出台各种不利于学生、有损学生利益(诸如乱收费)的规定。如果学校成立具有以上职能的家长委员会,无疑家长不用考虑自己送怎样的礼品来建立与教师“良好”的关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