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单霁翔就国家文物博物馆“十二五”规划答记者问(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印发。这是未来五年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依据。近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规划》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文物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规划》的发布施行,是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件大事。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的制定情况。
单霁翔:事业发展,规划先行。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我们启动了规划预研究;2009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和2010年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均对《规划》编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专题审议了《规划》(建议稿)。《规划》的形成过程,是周密组织、深入调研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是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我们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编制《规划》,开展了规划前期研究,并向相关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规划》编制工作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充分吸纳了中央国家相关部委、各级文物部门、文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意见和建议。我们先后召开8次局务会和局长办公会、8次征求意见会、16次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和部署《规划》编制工作。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文化部等18个中央部委及有关科研机构为《规划》建言献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为《规划》反馈意见和建议,局机关各部门、局系统9个直属单位、全国27家文博单位、文物系统8个社团组织、文物系统内外相关专家计300余人次,先后参与《规划》的专题座谈和研讨。《规划》编制工作参与人员之多、征求意见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我局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力求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可以说,《规划》是全国文物系统和社会各方面集体智慧的结晶。
记者:“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您怎样评价过去五年的工作?
单霁翔:“十一五”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包括文化遗产事业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明确要求“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发表《保护发展文化遗产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文章,其鲜明主题是加快推进文化遗产强国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这是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文化遗产工作作出的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了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这些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我们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初步掌握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律,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道路。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民众,文化遗产保护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行为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初步结果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登录不可移动文物80余万处,比2005年增长100%;文物藏品2864.22万件(套),比2005年增长24%;文物机构5959个,比2005年增长48%;博物馆3020个,比2005年增长30%;文物系统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比2005年增长23%。2010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观众人数达5.21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194%。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大幅增加。文化遗产事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互为依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内容和积极力量,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事业。我们基本实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立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完成了《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这些也为“十二五”时期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与以往规划相比,您认为“十二五”规划有哪些新特点?
单霁翔:《规划》是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的,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时代性。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规划》都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规划》以文物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的有机结合。
第二,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强调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努力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特别是首次设定了约束性和预期性发展指标,突出指标的量化,体现了统筹全局、质量并重、量力而行、科学发展的理念。
第三,在主要任务上,《规划》明确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实现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动博物馆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促进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文化遗产事业跨越发展的着力点。
第四,在重大工程设置上,《规划》涵盖了文物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先加强基础工作,优先面向基层薄弱环节,优先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作用。
第五,《规划》把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行业和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的一些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行业的资质资格制度为抓手,提高文化遗产行业整体水平。
第六,《规划》强调了文化遗产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国家工程,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文化根基;强调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的民众。
第七,《规划》既是一个发展的规划,也是一个改革的规划,强调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八,在《规划》形式上也有一些创新,如专栏的使用,数字指标的运用,主要任务的合理分类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