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禹墟:深藏多少大禹的秘密? 20多年前被人发现(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多年前大学生发现禹墟 

    1981年寒假,当时还是山东大学考古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张宏明(现在安徽省文物局工作)带着弟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乘坐小木船渡过了淮河,先是在河东上洪村一带考察。在园艺场附近的一处断崖上找到了汉代的弦纹瓦片和绳纹砖头。接着根据秦朝《吕氏春秋》所指明的方位:“禹娶涂山氏,禹墟在山西南,县即其地也”,向南骑行了近十里,张宏明看到淮河大堤的东边有一个农庄,叫禹会村。在村庄北部的一个晒场上,他们拣到了夹砂质地的红色绳纹陶片,在河堤以西的河滩坡发现地上断断续续的红烧土面,又发现具有山东典型龙山文化的鬼脸式鼎足。张宏明确信这是一处尚未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这便是禹墟。 

    这里的发掘静悄悄 

    6月15日,记者来到正在发掘中的禹墟现场进行走访。发掘现场约500平方米,数十个村民有的正在探方里一层一层地拨土,几名社科院的考古专家在现场监工…… 

    据一位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二期发掘共分3个区域,总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除一、二区域在去年发掘原址的周围外,今年首次在淮河岸边确定了3号发掘区。3个发掘区域均已经进入文化层。 

    在禹墟发掘临时租赁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批已粘贴复原好的陶器,据介绍,禹墟已发掘出大量的陶片,复原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闪光“怪圈”挖出便暗淡 

    记者在发掘现场数了数,共挖20个探方,每个探方里均有不同的“景致”。有几个探方里堆了几堆出土的陶片,其中编号为208的探方内出现了一弯弧度很大的月牙形文化层;在编号为202的探方中间,还出现一个直径约为80厘米不同土色的圆形“怪圈”。据发掘民工介绍,刚挖开时,这个“怪圈”还闪闪发光,后来就渐渐暗淡了,不知是啥玩意。现场专家也说目前还不好推测。 

    当年大禹T形台上会诸侯? 

    近日,在禹墟发掘遗址内发现南北长97米、北部宽23米、南部宽11米的T形夯土遗迹。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整体呈T形的夯土台,中心区域却呈中间高、四周低的阶梯状立体构造,这在已发现的龙山时期夯土现象中绝无仅有。《竹书记年》载:“禹(即位)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据专家推测,大禹当时已有很高的权威,诸侯大会的祭台设置或已有高低等级之分。而且禹墟T形台面积近2000平方米,只有“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的盛况才可与之相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禹墟考古工地负责人王吉怀介绍,直到目前,夯土面上没有发现柱洞柱窝,排除了夯台上曾建大型建筑的可能,而夯土面上红烧土层的发现,证明该夯土台可能是祭祀广场。接近夯土面中心位置还发现数块质地较硬、用于杀牲祭祀的“磨刀石”。专家判定:该夯土台应为古代的祭祀台。 

    填补淮河流域文明空白? 

    目前,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发现了龙山时代文化的遗址,但淮河流域至今仍未发现。考古专家在禹墟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这些陶片既有北方龙山文化时期的特点,又融入了长江流域,也就是南方龙山文化的诸多因素。因此,淮河流域早在4000多年前,很可能就已经是北方文明和南方文明交汇碰撞的地方,而这一交汇碰撞会产生最为全面、精彩的龙山文化。而禹墟遗址的考古年代相当于龙山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淮河流域考古研究的空白点,禹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很可能将填补这一空白。考古探源工程专家们说:禹墟发掘研究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作为淮河聚落研究的重头戏,已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组成部分,可能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