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文化的南渡与北归(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从李庄开始
《南渡北归》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四川南溪李庄。
这个曾经在地图上都找不着的小村庄,却于70年前,汇集了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在内的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机构和高校,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庄也是岳南追寻大师足迹的第一站。
此前一直写作考古纪实文学的岳南,在翻阅夏鼐、董作宾、石璋如等考古学家的资料时经常看到“李庄”这个陌生的地名,这让他很好奇。2003年初,刚刚完成三星堆的采访,岳南突然萌生去不远处的李庄看一看的念头。
当搭乘的小船在李庄的码头靠岸,岳南立即被眼前这个古朴的小镇吸引。狭小幽深的青石板街衢,飞檐斗拱的民俗建筑,无不展现出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让久居北方的岳南感到新奇。
他在李庄朴实的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以长期培养出的田野考古素养,抽丝剥茧,慢慢寻觅着当年那些大师们在此留下的生活印迹??
岳南了解到,李庄兴建于清乾隆年间,曾一度发展成川南重镇,鼎盛时镇上光米店就有四五十家。最重要的是,此地自乾隆到光绪年间共修建了九宫十八庙,郊外还有院落众多的张家花园。“这使中研院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机构的11000多名学者和师生有了容身之所。”岳南对本刊记者说。
熟稔李庄抗战史的左照环是岳南在小镇采访时的向导。在他的带领下,岳南不仅探访了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单位的旧址,还找到了傅斯年、梁思成、董作宾等人的故居。“傅斯年和董作宾的房子保存最好,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人住过的房子已经拆得七零八落了。”岳南说。
与李庄的老人闲聊,岳南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在住在傅斯年旧居的当地农民与傅先生颇有渊源—— 当年,身材壮硕的傅斯年因搭乘滑竿被“拒载”,一气之下雇了那位农民的父亲做专职轿夫。傅斯年对轿夫很友善,每去饭店吃饭,总是吩咐店家给轿夫上与他一样的饭菜。出于对傅先生的感念,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这家人要下了傅斯年的旧居,将其中的一些杂物小心保存至今。
另一个故事则更为传奇。
当年,这些中央科研机构刚搬到李庄时,当地人对他们颇有戒心。一次,史语所在李庄码头卸货,破损的箱子中露出了不少人骨,引起了当地百姓的恐慌,以为他们会吃人。为消除误解,傅斯年等人决定在李庄开个科普展览会,将安阳殷墟发掘出来的人骨等东西展示出来,并由专人讲解介绍。这次展览会轰动了整个川南,持续半个月的展览吸引了远近地方的几万人前来参观。
“这是当地一个老太太告诉我的。她说自己亲眼看到了那些‘骨架子’。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岳南对本刊记者说。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为了《南渡北归》的生动素材。
这次李庄之行,坚定了岳南要为当年那批大师们写点东西的信念。2005年,他写成了30万字的《李庄往事》。“但书写完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他说。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又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考察了抗战八年间中国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如长沙、蒙自、昆明、成都、重庆。同时,他还采访了许多健在的当事人及其后人,如当时流亡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的王世襄、罗哲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何兹全,以及李济之子李光谟、梁思成之子梁从诫、董作宾之子董玉京等人。
于是,一个清晰的想法在岳南脑中渐渐形成—— 写一本书,全面描绘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们的群体命运??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