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三奶”背后站着残缺的权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吕频  
  
  9月6日,一篇名为《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帖子出现在某门户网站,迅即被转发至各大论坛,截至9日上午11时,该文点击率飙至80多万,跟帖3000。该帖作者自称出身贫困农家,虽上过大学,但由于专业不好、英文不好,只能找到月薪1800元的工作,又看到身边有人和穷人结婚因而背起沉重负担的例子,由此劝告像她一样的农家女们:“要嫁就嫁得好一点”、“哪怕做二奶,也千万别嫁给一个跟你一样穷的人”。(9月9日《华商报》)
  为博取眼球,一些网络写手总是喜欢在论坛上发一些很有眼球的“经历”,比如前两年一个“高贵得不食人间烟火”,名叫“易烨卿”的“贵族”后裔在天涯社区谈论贵族生活,轰动一时,连《南方周末》都花费头版篇幅,予以报道。随手检视网络论坛,博得极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的,不乏一些诸如叙述黑社会经历、与风尘女子交往经历等常人不易置喙的话题,观者一时也难辨真假。照例,这个署名为“我是农家女”的网民所述经历,也引致一些网友的怀疑,如果这个故事是虚构的,那不过是文学爱好者编排的悲惨故事而已,网友大可一笑置之。
  但如果将作者的“经历”视为一段社会研究的文本,那么,对这段文本稍做分析,就可发现,今天弱势群体所遭遇的几乎所有困境,诸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缺乏、学费昂贵、就医难、就业难、住房难等等,这篇帖子几乎无一遗漏,都涉及了。一个弱者如果不幸全部遇上这些倒霉事情,那简直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实在太有戏剧性了,在一定意义上,这篇“经历”简直就是一部贴近现实、活灵活现的影视剧本,很少有人不感兴趣。就此而言,对“她”的兴趣,对很多人来说,毋宁说是对自身际遇的兴趣——有多少人能够挺直腰杆说,自己已经圆满解决了上述所有难题呢?你没有解决,那你就该有或多或少的“同病相怜”在内。至于在细节上质疑其“经历”的真实性,在观者看来,似乎显得细枝末节,无关宏旨。
  观者同情“我是农家女”是这篇“经历”博取眼球的原因,而我认为,“她”悖于主流的观点应该有更高的眼球度。
  我们的社会,一向乐于推崇逆境奋发、凭借加倍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然而这种推崇,往往在以“成功”论英雄、肯定个人超常付出的同时,却忽视了检讨机会是否平等、权利和保障缺失对当事人是否造成损害。由此传递的潜台词是:无论是否拥有支持性的环境,你都应该、都可以取得“成功”。而“我是农家女”却告诉人们,对于“她”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恰恰在他们当中,更多存在着像她这样仍在苦苦挣扎的弱者,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成为励志榜样。
  而励志榜样的故意存在,却遮蔽了“沉默的大多数”的生存窘境,并且使问题的延误至少找到了道义上的借口。剥开事情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经历”所提出的疑问就应该是:为什么社会至今仍存在出身的鸿沟,弥合鸿沟还需要多久?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理应得到机制性的修复,而不是指望个人凭借自身奋斗去克服——绝大多数人都并不具有超常的天分和毅力,也不会特别幸运,但无疑都仍有权享受一样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宁做三奶,不嫁穷人”的宣言,或许又要让一些道德家感慨世风日下、女性道德的堕落。且慢扣上这种帽子吧,要知道它不过是源自从来都有的社会规范:与男人的关系决定女性的命运,她们可以通过这种关系谋取更好的生活,甚至有时这是她们仅有的机会。作为一时惊人之语,这种话更应该被看成是对社会排斥的想象性反抗:如果我得不到自立谋生的机会,那么我为什么不寻找其他的可能?并非道德对弱者奢侈,而是道德所依附的体制没有给弱者足够的生存空间,就此应该拷问的,不是弱者的道德自持,而是背后的体制。
  “从历史的眼光看,当时经济的生气勃勃给我们以深刻印象;但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环境中为生存所作的挣扎奋斗。”美国学者孔飞力在《叫魂》中对乾隆盛世的描述,或许也很适合挪用于今天的中国:人人都想挤上那奔向富裕的列车,上了车的人害怕被抛下,赶不上车的则难免沮丧失望,自怨自艾。在这轰鸣声中,弱者的悲叹只能丝丝可闻,但他/她们确实在那里,他们同样属于中国的现实。 
  (作者系北京性别研究学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