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这里当然要提到王国维先生。

王国维先生早年治哲学、文学,1911年冬东渡日本后始转攻经史小学。他研究经学,既不是康有为那样的今文家,也不是章太炎那样的古文家。实际上,他对于清代以来的今古文之争并非漠视,而是做了很多切实重要的研究工作。例如他在1916年开始研究汉魏石经,尤其注意魏石经的古文,这一工作随着石经陆续出土而逐步深入,一直到1925年还在继续8。也是在1916年,王国维在研究石经中,“颇怪汉石经诸经全用今文,而魏时全用古文,因思官学今古文之代谢实以三国为枢纽,乃考自汉以来诸经立学之沿革,为《汉魏博士考》”,书共三卷9。他从古文字学角度,专门研究古文,1916年著《汉代古文考》10,1918年校唐写《本尚书孔传》和薛季宣《书古文训》11,到1926年还作有名文《桐乡徐氏印谱序》12。此外,1917和1920年,王氏又校勘过与古文经学有关的《孔子家语》。至于他对《尚书》研究的贡献,是用不着在这里多说的。

1927年3月,王国维先生的学生姚名达给顾颉刚先生写信,讲到:“‘王静安(国维)先生批评先生,谓疑古史的精神很可佩服’,然‘与其打倒什么,不如建立什么。’”13这体现了王氏对疑古一派的态度。王氏是努力于古史的建立的,他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就是建立古史的方法。

大家知道,1924年冬,顾颉刚写信给胡适,荐王国维到正在筹办的清革学校研究院,胡适遂向清华推荐14。次年初,王氏就聘,4月迁入清华。7月,应学生会邀请,向暑期留校学生讲演,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代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发表于《清华周刊》15。文中列举近期古器物图籍的发现,强调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9月,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学,王氏讲课题为《古史新证》,其总论说: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于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无不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始得为之。”16

对他7月讲演的观点,作了理论的提高和引申。王氏的研究与疑古的差别,在上述一段话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们还要提到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史的先声。他有自序中称:“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17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自序里特别讲到“在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然而他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1930年,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追论及补遗”中,郭沫若先生肯定“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确是个卓识”18,并就顾氏提出的夏禹的问题,依据“准实物的材料(齐侯**及钟、秦公簋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仍然是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为出发点的。






 
关键词: 李学勤 专家点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