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学艺术为人民 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三)回忆起歌剧《白毛女》,执笔者之一、诗人贺敬之归功于延安文艺座谈会:“这部歌剧是为人民写,写人民,请人民评判。这是《讲话》教导我们的精神。”
的确,如果说最初贺敬之、丁玲等进步知识分子的延安向往,只是心中朦胧的追求,那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创作活动的使命和方向。无论是《白毛女》还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正是与人民结合、为人民放歌,点燃了文艺工作者心底的激情。
“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提出的,不仅是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化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词——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为人民大众服务”,也成为我们党制定文化战略、领导文化发展的核心。
70年不懈探索,“为人民”贯穿始终。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到“三贴近”原则、“走转改”精神,在浩荡前行的历史长河中,“为人民”的旗帜始终高扬在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
70年不懈追求,“为人民”书写史诗。70年文化发展的艰辛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造就的文化成就,近10年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的文化繁荣,从文艺创作到文化服务,从文化遗产保护到对外文化交流,文化的发展与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变同步,人民的文化权利不断发展,公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为人民”从理论向实践的落实,成为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文艺发展和文化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这篇彪炳史册的经典文献,因为历史条件的局限和时代任务的转换,其中一些观点和论述已经不适用于今天,但其所揭示的“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的深刻思想,却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写下社会主义文化华章的光辉序言。
(四)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毛泽东也反复强调,文艺事业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硝烟弥漫的民主革命斗争,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讲话》所深刻指出的:“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由生存型、温饱型到小康型、享受型,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井喷”之势,消费能力增强,鉴赏水平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明显。服务对象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与公众需求对接?
当经济改革打破体制坚冰,文化的发展也如水流活。无论是拍摄一部电影还是出版一本图书,投资回报成为必要考量。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日益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来,文化与市场的接轨已成为必然趋势。生产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与经济社会同步?
美国大片能全球同时首映,社交网络能汇集巨大人群,今天的我们身处一个变平了的世界。无论是出版、影视还是演出,中国都面对着巨大的“文化逆差”。约瑟夫·奈曾言,“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文化的比拼,不仅是经济的角逐,更有价值的较量。时代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的发展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中国号”巨轮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驶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催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在这崛起的征途上,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旗帜,必然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历史方位的变化,需要我们深思:文化的发展如何定位未来坐标?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站在全新的角度认识文化,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文化的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的需求。
(五)“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1年秋天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高扬“为人民”旗帜,做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恢弘蓝图。
这是文化认识的升华。如何认识文化,决定了如何对待文化。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庄严的历史责任,是全新的时代命题,“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文化方略的确立。2010年,胡锦涛明确指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到不断丰富适应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集结号。
这是发展路径的划定。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生产力,从根本上破解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开拓文化强国的中国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鲜明回答了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些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服务大众”的政党主张。文化价值观的弘扬,文化执政力的提升,文化发展观的飞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这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标定下的又一座里程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