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曲彦斌:给方言保留必要的话语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一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题]东北方言现在是贼呼啦地火 

某门户网的“方言势力排行榜”评选结果显示东北方言以绝对优势居榜首

坊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过了山海关,人人都是赵本山。”有这样的评述,除了东北人的幽默风趣,东北方言本身的独特魅力也至关重要。

其实每一种方言都有其自身的魅力,近日荧屏上热播的《闯关东》、《走西口》、《关东大先生》等一批代着浓重方言特色的影视剧更突显了各地方言的不同艺术魅力。于是网络上对各地方言的比较与交流也在网友间流行起来。

日前,某门户网进行的一项“方言势力排行榜”评选结果显示,东北方言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

说起东北方言,估计我们的读者都能嘎不溜脆地说上几句,如果您吭哧瘪肚半天说不上来那您肯定不是纯东北人儿。这虽是句玩笑话,不过东北方言正随着小品、影视剧、综艺节目等节目的传播,影响力与流行度越来越大。

荧屏成方言争相怒放的舞台

方言与民俗相互依存,互为最基本的载体。“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方言土语凝结一方的乡土文化。

近年来,以方言来表现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像时下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是西北话的典型。而上海话的电视剧也不少,《双面胶》、《婆婆媳妇小姑》里我们都会听到很多上海话。《马大帅》、《关东大先生》等近年热播电视剧,更让观众领略了东北话幽默不失憨厚的特色。

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各地区人们的个性都是与其地方方言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时也直接影响着其他地区对该地区人个性特点的理解。

“黑了晚,把毕儿盖严窝(严实),不了凉了你!”当听到这句典型的西北方言时,我们想到的是倔强、直爽的陕西人形象。在上海方言的电视剧里,往往给人这样一种直观印象:上海人很精明、时尚,又精打细算。反映东北人生活的影视剧就更不用说了,光看镜头里摆的大锅大碗,端起杯豪迈地喊一句“干了”,比唱“俺们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来得更直接。

不仅如此,各地以方言为主题展现的综艺节目也日益多起来,湖南卫视汪涵、何炅主持的娱乐节目也把湖南话炒得热起来。荧屏一下子成了方言争相怒放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种方言都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对此,中国民俗语言学会会长、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文化学研究所所长曲彦斌认为,方言与民俗的一个共同属性,就是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方言与民俗相互依存,互为最基本的载体和存在形式。有道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方方言土语凝结一方的乡土文化。试想,如果把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上海的越剧、广东的粤剧等“清一色”地都用普通话唱将开来,显然就失去其原有的艺术特色。

小品热成就东北话,但要适度使用

由于题材、文化背景、人物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定要求而适度地使用方言,无可厚非。不过,若失其度,又非地方艺术所必须,就适得其反了。  

“我在北京工作,平时接触东北方言的机会不多,不过每年在春晚赵本山演的小品上我都能学到几句东北话,觉得特逗。”来自广西的小梁说。

与小梁一样,许多其他地区的人都是通过小品了解东北方言的特色。

特别是今年春晚上小沈阳一炮走红,使许多外地人也都争相模仿小沈阳的东北话,甚至来自宝岛台湾的魔术师刘谦也学了几句东北话“啪啪地”逗观众笑。

不可否认,东北话的走红与小品、影视剧的推动有着一定的联系,那么此外是否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呢?

曲彦斌的解释是,东北方言近几年之所以这么火,主要还是因为以东北方言土语为主要艺术语言、艺术形式和素材的小品,通过影视荧屏和网络媒体在北方地区的走红所产生的语言文化效应。一方面说明东北方言所载负的关东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在于东北方言本身与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接近,在口语表达上受众比较容易听得懂。否则,就难以如此幸运。

“方言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产生幽默等艺术效果,也就是说,由于题材、文化背景、人物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定要求而适度地使用方言,无可厚非。不过,若失其度,又非地方艺术所必须,就适得其反了。”曲彦斌说。

给方言保留必要的话语空间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冲突,方言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给方言保留必要的话语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方言中的词语现在已经基本成了大众语言,比如“老公”、“埋单”等词,其实都曾是地方方言。

但也有一些地方语言已经消亡或正处在消亡之中,许多民族语言也面临失传的窘境。在国内,方言乃至植根于其上的戏剧、曲艺、民歌也有衰退之势。于是近年来提出对方言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强,比如上海正计划建立上海方言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那么如何看待方言和普通话这二者的关系呢?

曲彦斌认为,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语。因而,某些方言由于广泛流行,在流行中广为人知、广为人用,就很可能由于约定俗成而被普通话所吸收。这也是普通话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

在曲彦斌看来,方言毕竟不是普通话,使用方言失度、过滥,不仅违反语言文字法规,也不会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曲彦斌说:“当然,还有问题的另一面。在都市化的大潮冲击之下,某些方言的话语空间正在缩小。我们要像爱护普通话那样平等地对待方言,给方言保留必要的话语空间。所以,沈阳人既要保护自己的方言,也要学习普通话,两者不可偏废。如果说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即捍卫文化。”[来源:华商晨报  作者:本报记者 肖鸣镝]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