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相濡以沫的“老妻少夫”为何不能相忘于江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陈蓉霞  
  
  哲人言,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过近两天正在网上热议的一则新闻却颠覆了这一格言。在偏僻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有一对年龄相差47岁的夫妻。男方在24岁时,娶了一名71岁的新娘。新娘并非具有万贯家产的富婆,只是一介贫民,而小伙子则有眼疾,双目近乎失明。两人相濡以沫,度过了16个春秋。今年10月6日,年已87岁的妻子突发疾病,在丈夫的怀抱中安然去世。遵照妻子遗愿,丈夫将妻子安葬在自家屋门前,就在那块她亲手平整的空地上。
  若说都市女性从中读出了女性地位的崛起,未免过于天真;若说文人学者由此得到启示,爱情可以超越年龄、地位差距,升华至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同样是一种矫情。毕竟,这仅是一个难得的孤例,毫无普遍意义可言,它对当代人的爱情和婚姻观构不成任何冲击或启示。那么,这件事情能够带给我们何种深思?
  首先,这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当事人都是一贫如洗的山民。可以想象,这位高龄妇女肯定是缺乏必要的救济保障,既无退休金,又少有嘘寒问暖的后辈可以依靠;而对于这位小伙子来说,生理缺陷加上贫穷,使他成婚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正是在这种极端情况之下,这两个无依无靠的人走到了一起,彼此为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并且以婚姻形式使这种互助关系稳定化。毕竟,对这个小伙子来说,年老的妻子不仅能够让他克服因眼疾而带来的生活不便,也使他能体验到来自女性(不仅仅是母亲)的温暖。
  可见,构成这一独特婚姻个案的前提,是两个弱者无奈的求生本能而已。事实上,一个社会只要能够为所有人(尤其是弱者)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那么,残疾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正常谋生,当然,他的婚姻也更有可能与正常人一样;同样,老年人的生活理应老有所乐,但这种乐却不该体现在违背生理规律,去操心照顾一个年轻的残疾丈夫的日常起居。于是,透过这起奇特的婚姻个案,首先要让我们深思的应该是,让我们的社会尽快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尽管在文明社会,舆论的主体也许不会容忍对当事人施加不恭甚至恶劣的字眼,然而,浏览这样的事例,除了满足某种猎奇心理之外,从中更该读出的正是当事人命运的无奈和辛酸,而不是廉价的同情甚至感动。
  其次,既然当事人选择了婚姻这一形式来实现自我保障,那就有必要审视一下婚姻的本质内容。在汉语的写作语境中,“相濡以沫”常常被看作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就以眼下这起个案为例,记者在报道时习惯性地就用“相濡以沫”来形容他们婚后度过的16年。这当然没错。但问题在于,相濡以沫是不是理想婚姻值得追求的最高境界?别忘了,庄子这一名言还有后半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庄子所要强调的重点恰恰是后半句。这就是说,在广阔的世界自由自在地生活,是一种更值得向往的境界。
  但为什么如此深刻的意思,到了今人这里,却把重心转移到了前半句,以至我们动辄把在困难情况下不得不承受的“相濡以沫”反而视为一种理想境界?想来也许与我们这个民族承受了太多苦难有关。由于人生与苦难常如影子般相随,相濡以沫就成为一种美德,甚至升华为一种理想境界,而“大难到来各自飞”的势利小人当然成为人们唾弃的对象。但文明的进步恰恰体现在,尽可能地远离苦难,而不是歌颂苦难,这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其实这正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达到的大彻大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种更为惬意自由的生活状况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就此而言,相互欣赏才是婚姻或朋友之间本该拥有的一种理想境界。
  然而不得不承认,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牢靠纽带,更多在于相互需要,尤其当生存环境甚为恶劣时。亲朋好友乃至夫妻关系都带有这一特点,所谓“人一阔、脸就变”正是对此现象的生动形容。共患难容易,共富贵很难。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是人生难以摆脱的无奈处境。但承认人性中的这一软弱,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通过歌颂苦难来提升人性。恰恰相反,领悟相互欣赏的可贵,并以此作为友情或是爱情的纽带,才是一种更为丰满,也是更为可贵的人性体现。当然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更重要的是,基本的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追求的理想婚姻境界才会与“相濡以沫”渐行渐远。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