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缘何“虚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民,不仅自己带研究生和博士生,而且还是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跨越高校和企业的“两栖人物”,在谈起文化产业专业的毕业生时,却露出一脸困惑。“尽管我自己也带学生,但作为文化产业集团的董事长,在招人时,如果知道是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的,我一定会非常警惕,生怕这人高不成、低不就。”
    
    在日前举行的2008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上,各地学者与高校代表就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对于文化产业专业的定位不清,学校教育与市场互相脱节,是眼下高校文化产业专业“虚热”背后的尴尬所在。
    
    学科设置不合理
    
    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是文化产业管理?这是每一个相关系科的老师,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发展,要有自己清晰的定位、研究对象、基本构架、逻辑起点等等。如果连这个东西是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去研究呢?”论坛上,一位与会代表十分疑惑。
    
    正因为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各地高校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可谓是“各唱各的调”。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各地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参差不齐,学术支撑和学科设置不尽合理。
    
    华东政法大学王建龙副教授自2005年以来,一直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负责人。他坦言:“可能有人觉得我们已做得很好了,在进行本科项目评估时,也没有一个人说不好。但我并不开心。”
    
    展开实地调研、举办文艺活动、搞社会实践,华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表面看起来干得热火朝天。“但我一直感觉很怪,这些东西就像一群中文系的学生做出来的。如果我们搞的东西,中文系的学生也完全可以做出来,那需要我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干什么?”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211和985学校中,文化产业专业的所属院系五花八门,包括经济类的、文史类的、传媒类的,还有艺术类的。这无形中导致某些院校偏重经营管理,有些偏重媒体或人文领域,甚至还有高校将其归于文化遗产方向,不一而足。
    
    对此,王建龙副教授表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不能再依附于其他学科与学院,而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文化产业专业的负责人要清楚文化产业专业究竟是什么。“做研究的可以搞,从商的可以搞,法律专业的可以搞,但是学生要毕业、要吃饭,我很着急,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学生。”
    
    与市场需求脱节
    
    “文化产业学科的发展,需要与产业紧密结合。但目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产业融合度不高,教学与实践脱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范周教授表示。
    
    “表面上看,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很热门的专业,但与实际需求一接触,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虚热’。”广东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方东教授表示。据悉,去年广东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的毕业生,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就业的比例仅为15.4%,而今年这一数字又下降到了14.6%。
    
    一位来自山东某高校文学院的教师说,在确定文化产业专业的招生数量时,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具体需求。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自从2006年设置文化产业专业以来,学生的招生数量连年上升,计划招收100人,实际却招了122人。去年,实际招收了130人,而今年则直接递增到150个以上。“市场有没有具体的需求?需求的数量是多少?在设置专业时,我们是否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呢?”
    
    据了解,某些高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大量招收学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圈钱”。比如在山东省,一个普通专业的学生学费每年为4000元左右,而一旦作为艺术类专业,则可能是6000元到8000元,有些高校甚至要10000元至15000元。“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开这个专业,说得不好听,就是为了赚钱!”这位教师如是说。
    
    “在大学学习时,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有些困惑。本科四年,我们学的东西很多,也很杂,但却并不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小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在沪上某媒体集团负责发行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本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去媒体的,有去公关公司的,有从事行业咨询的,也有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之,就是一个字——杂。我们曾经觉得文化产业专业是‘万金油’,能从事的行当很多。但临毕业时,我和身边的同学发现,真正称得上对口的就业机会其实很少。”小江向记者无奈地表示。
    
    看来,要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虚热”状态,教育界还需从学科定位和市场需求出发,合理布局,扎实办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具备真才实学的文化产业人才。
    
    本报记者  王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