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不要人为制造“国考炮灰”的焦虑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金融海啸、跨国公司裁员,让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乱了阵脚。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靠谱。于是,“国考”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据统计,2009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我不知道哀叹为“国考炮灰”的学子,其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如何,如果他们才学识平平,只是头上顶着北大、清华等名校光环,那么,在激烈的“国考”中成为炮灰,有什么好奇怪的?
    
    “国考”报考人数屡创新高,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在这背后,有着源远流长的“官本位”意识以及公务员福利待遇较好等现实利益驱动因素。换句话说,就算今年没遭遇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国考”火爆,中央国家机关某些热门职位出现1比2000的白热化竞争,也是意料中事。
    
    而“国考炮灰”成为流行语,显然暗含了很多学子这样的心理:金融风暴影响——工作越来越难找——只好报考公务员——公务员考试难度陡升——“国考炮灰”大量出现。
    
    在这条“国考炮灰”生成链中,很多学子把原因全归咎于外部环境了,好象都是社会惹的祸,却少见他们的自省:我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有怎样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大学生工作难找”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一概而论。在报道中,不少名校学生有着让人兴叹的就业标准:非500百强的跨国公司不去、非京沪等一线城市不留.....如此要求,就是在经济形势大好时期,也不是谁都能如愿以偿的。那些碰了壁的学子抱怨这抱怨那,却独独不见他们自问:我的就业预期是不是太高了,以至与实际脱节?
    
    至于在跨国公司求职不成转而参与“国考”的学子,我觉得就更功利了,他们只看到中央国家机关的“安定、体面”,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这样的岗位必然有着不同一般的阅历、素质与能力等要求,他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是否与之相匹配?
    
    报道中,一些学子坦承其实有民企要与自己签约,但他对公务员有“特别的偏好”,决定将“国考”进行到底。这足以反证:所谓的“大学生工作难找”很多时候是个伪命题,这当中的严峻感与焦虑感被人为放大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子年纪轻轻就过于世故,精于利益得失的计算,而忽视自己职业成长的长远科学规划。
    
    所以,如果把“国考炮灰”用于自我调侃,则未尝不可,但如果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探讨,那么,它只能证明不少新生代学子仍痴迷于“官本位”,却无法证明:受金融风暴的冲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到了让人如何寝食不安的地步。
    
    只有如此,才不会被无谓的焦虑蒙住我们的头脑,从而冷静、客观地剖析“大学生就业难”,区分哪些是社会成因,哪些是求职者的个人原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