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忘掉“微笑曲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吴伯凡 
   
  关于“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的追问已持续多年,但这个问题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迫切。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我们几乎同时注意到了位于深圳的两家企业:比亚迪和富士康。

  我们走进富士康园区,的确感到了震撼。一天有2000多辆货柜车从这里开走,富士康为世界各大企业生产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将在圣诞节期间热卖。很多人并不知道,索尼的许多产品,苹果公司那些“酷得令人发指”的产品,也全都是在这里生产的。苹果交到富士康的只是一种设计。能否在工业上实现?能否实现量产?量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完整实现设计师预期的效果?生产成本能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否在规定的时间生产出巨量的产品并及时交货?这些对所有代工厂商来说都是未知数,但只有富士康能把这些未知数变成确定的答案。所以富士康赚到的决不仅仅是手工费。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富士康是一家给高科技公司“打下手”的公司。但经过一天多的参观访问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富士康的确正在成为一家拥有众多高科技专利的公司。当然,富士康真正让人惊异的是它对于“工业精神”和“制造之道”的把握。

  富士康是一家真正在从事制造的企业,与之相比,很多中国企业是在从事着不得要领的制造。真正的问题恐怕不在于“中国制造的出路何在”,而在于“没有‘制造’的中国制造如何走向真正的‘制造’,中国制造如何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获得真正的工业精神。”中国企业从事制造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但在工业精神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借助于某些资源优势在从事贸易化制造。我们把制造当作是一种创造不了多大价值但又别无选择的事来做。流传甚广的“微笑曲线”理论,让我们在头脑中把研发、品牌和制造完全割裂开,深信制造只能处于最低点,仰视研发和品牌。当我们从前所依赖的资源因素趋于衰竭、原有的经营方式被逼向死角时,我们能想象的出路不是花费巨大资源做研发就是做品牌。我们意识不到,真正的制造本身包含着研发也包含着品牌,而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只不过是一种寓于制造中的研发)和品牌实力(只不过这是一种B2B品牌)的富士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