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张子良:翰墨飘香缘于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威海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有位省城济南的书画名家,抱着用为孝星题字的方式义务支持正在举办的首届威海十大孝星评比活动的想法来到威海,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要推广传统儒家文化。他就是中国孔府书画院院长张子良先生。
    今年71岁的张子良先生,1935年9月生于海内第一世家的孔府大院。早在五代后梁时期,张家祖上对孔家有中兴大恩,此后近千年,张家一直是孔家的恩亲。到张父这一代,则是孔府的大管家。1941年到1947年间,张子良与孔府第77代传人孔德懋、孔德成等人一起就读于孔府东学堂,受业于晚清翰林庄陔兰,学习《论语》等儒家经典。期间,在1944年前后,国画大师张大千到孔府访学并创作,张子良因此有缘跟张大千学习中国画,大千遂成为张子良的国画启蒙老师。1958年,张子良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毕业,此后一直在高等院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教学期间,张子良书画兼修,观习诸家书画风格,遍访名山大川,融会提炼,厚积三十余年。
  张子良认为,自己的书画艺术生命起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几十年来,虽然自己的书画艺术风格历变,但爱社会、爱自然、爱己、爱人的主旨不变,因为深厚的国学修养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在滋育他的艺术生命。
  厚积薄发,必有大成。张子良的书法作品特点是劲拔飘逸,形散神聚,卓然而立,意境深广。他说,中国方块字大都是有实际指向的象形文字,因此,书法作品里的实字一定要能透出一种与实体相近的意境,让不同的人见了都能与其所见到的实物相联系,虚字则要能引人会意其韵味。张子良书法作品里的每一个字都透着一种骨气,让人一见真形,二见精神。像“松”字,乍看有苍劲古朴之形,细细体味有高风亮节之气。他的书画作品曾被有关部门赠送给连战、宋楚瑜,甚至流传到美、澳、日、英、意等国家和地区,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收藏了他“重倡国学”的书法作品。
  书画不分家,书法与绘画是相得益彰的,对中国画来说尤其如此。张子良的绘画作品笔简墨淡,有“苍深渊穆”之意境。他说,山水国画的境界立意最为重要。创作时,要先用粗笔淡墨,勾出心中意境,大体落定山、树、屋、桥等表现主体的位置,再以焦墨渴笔,勾、勒、皴、擦,后用水墨逐次渲染,以显出阴阳、向背、高低、远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方和北方山脉的土石构造不同,皴法也应该不同。简言大意,是大家的毕生心得。
  《春早》是张子良的代表作之一,曾有人出价15万港币收藏,被他婉言谢绝。这幅画的珍贵之处除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外,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艺术印记,那就是“画笔”的神奇。1997年秋天,张子良应邀去天津塘沽做客,在奉献了几幅书法作品之后,朋友要他即兴作画。在没有画笔的情况下,他以手中的香烟过滤嘴为笔创作出了这幅大气的《春早》作品,顿时赢得了满堂彩。他说,这是境界所臻,画自心成。
  1994年退休当年,张子良发起并创办了中国孔府书画院。靠张先生的人品与书画造诣,书画院很快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名著名书画家加入。书画院成立之初,张子良就与大家一起订立了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人的活动和书画作品传播两条渠道,影响社会,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书画院发展之道。
  1997年香港回归前,由张子良发起,全国1997名书画家用两年时间,集体创作了气势恢弘的《1997中华巨龙千米长卷》,表达了艺术工作者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满腔期待之情。2003年非典时期,他不避危险,主动与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联系,向他们捐赠字画,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张子良还定期组织书画院同仁义卖,为辍学儿童及生活困难的大学生筹集善款。
张子良为人和蔼谦逊,这与他作品中蕴含的不俗韵致是和谐统一的。他一直认为,书、画都是真善之物,人格不佳,人心不真,表现在书画中的也必定是虚伪与浮华。所以,若论书画作品的高下,当先论人品。大师之名不是单纯靠拍卖市场捧起来的,真正的大师,要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和推进社会进步,要以身正风高的个人形象,照亮自己身前或身后的作品。
对于自己以71岁高龄,千里迢迢来威海支持威海的十大孝星评选活动的初衷,张子良解释说,礼有多层,孝当为基。人伦大道,以孝心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起点。他期望通过自己热心公益的行为,身体力行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用自己的书画作品,来滋育更多的中国人灵魂,让自己成为继承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孔子思想的新种子。
    作者:高洪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